本文作者:赵霞 李雪莲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4期 本文字数:2505
[摘 要] 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是当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全方位育人在高职院校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育人内容全方位、育人途径全方位和育人主体全方位的三个维度完整准确地认识全方位育人内涵,并从育人目标和育才目标相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角度理解全方位育人目标,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等举措推进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创新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内涵;目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25-0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018年,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三全育人”改革的系列文件,有力推动了高校全方位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三全育人”,时间设定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9日,共发表论文1627篇,2017年22篇,2018年142篇,2019年762篇,2020年855篇,论文发表数量和研究热度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从目前来看,全方位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对全方位育人内涵、目标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完整的理解全方位育人内涵、育人目标,探究其建设路径,对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職院校全方位育人内涵解析
全方位育人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但在之前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往往把全方位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一项内容,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理论研究,推进实践创新。这样做其实回避了对全方位育人概念本身进行必要的说明和界定,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将全方位育人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使用,自然不必解释;另一方面全方位育人与“三全育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含义相近、性质相似,其内涵边界的“不确定”,导致其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然而,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对全方位育人内涵、目标的讨论,,故不可避免地对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泛用甚至乱用,不可避免地在全方位育人实践中无法实现其宗旨。目前,针对全方位育人的研究还有一定局限性,如“全方位育人,一方面指调动各相关育人主体,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1]。“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2]这些解释都侧重从全方位育人途径的视角进行分析,看到了各种教育载体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但这样的解释有失全面。
全方位育人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教育大国向教育现代化强国转变过程中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通过采取“五育”并举的方法,实现其教育目标。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在“全”上,其丰富内涵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首先,全方位育人在育人内容上是全方位的。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还要对学生进行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教育,不能只顾其一不顾其他。其次,全方位育人在育人途径上是全方位的。既注重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同时还要抓好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育人课堂)建设,既建设好思政“小课堂”又发挥好“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实现三个课堂联动育人。最后,全方位育人在育人主体上是全方位的。就学校范围而言,育人主体既包括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又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各部门、处室的管理者。
从育人内容来看,全方位育人内容至少包含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德育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和实现为党育人的根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法律上和心理上的教育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智育是育人的基本目标,通过知识讲授、技能传递,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具备一定技能,从而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体育是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他育人目标很难实现;美育是通过美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育是通过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并形成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五育”作为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内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统筹推进实施。
从育人途径来看,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知识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第三课堂(网络育人课堂)的协同作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融合,对学生进行“不断线”“无死角”的全方位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传统教育模式下两个主要阵地,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社会化的发展,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益盛行,网络已经成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益补充。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相衔接、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融合,提升了教育的全方位,增强了育人实效、育人吸引力和亲和力。全方位育人能够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各自优势,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不断线”“无死角”的全方位教育。
20220806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