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卜庭梅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4期 本文字数:2703
[摘 要] 工匠精神是社会各领域所必需的精神素养,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发展学生、提升学生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为充分探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需要明确工匠精神的概念界定与基本内容,分析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渠道和路径,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37-03
在“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党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创品牌、提品质、增品种”的理念。现阶段,我国很多产业发展依旧处于技术匮乏、大而不强的发展窘境。而国际环境日渐严峻,怎样让我国逐渐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工匠精神的提出,不仅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更为大学生提高素質、深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抓手,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使其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而通过优化培养机制、强化教育手段,培养出拥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抓手。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体系与师资建设不完善
首先,培育途径有待优化。工匠精神培育途径是否宽泛,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锻炼与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关乎高职生掌握专业技能、具备工匠品质的成效。[1]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培育途径相对狭窄,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而导致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2]。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上侧重于仿真操作与模拟练习,缺乏实践锻炼,并且与企业生产相脱节,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契合社会发展实际的能力和技术。其次,师资水平不高。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依托和前提保障,然而部分教师却缺乏丰富的专业经验与扎实的专业功底,难以在专业技能上为学生进行指点,而在素养上又缺乏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难以实现言传身教的教育目标。
(二)缺乏标准与政府作用不明显
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还没有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行为标准与意识品质。所以,工匠精神培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科学的培育标准,从而出现重视技能培养而轻视品质提升的问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目标、原则、方法上还缺乏规律性及整体性,使工匠精神培育难以发挥出真正的功能与作用。而政府与社会在工匠精神培育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3]。首先,政府缺乏政策指导和政策保障,难以通过维护和保障“工匠”的利益,使社会文化得到健康的发展和传承。其次,政府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导致高职院校由于缺少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难以开展相应的技术实践工作,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而无法形成或制定相应的工匠精神培育标准。
(三)自我培育与自主学习意识缺失
首先,高职生自我培育态度还不够积极。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相对高中要舒适和轻松,部分学生容易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导致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意识,缺乏积极的自我培养、发展态度,进而使学生难以充分、全面地投入专业学习及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其次,自主性差。由于大学生缺乏积极的自我培育态度,在学业上无规划、无目标,并且在技能养成、能力锻炼、知识学习上没有具体的规划,使学生难以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4]。而由于学生缺乏较强的自主性,又导致工匠气质与职业品质的提升成效不够理想、专业能力与职业技术发展受阻。最后是高职学生职业观滞后。高职学生由于职业观落后,导致其追求轻松舒适、环境优越、薪酬优厚的热门行业或岗位,对薪酬不高、地区偏远的岗位缺乏兴趣,难以提升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进而无法在岗位工作中修炼技艺、磨炼自己。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有限
由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和理论阶段,所以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体系,因此在培育内容上,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普遍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手段为抓手,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缺乏实践锻炼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应用,并且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层面上,还存在诸多投入不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工作,然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资源浪费、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陷入停滞状态,进而导致工匠精神培育体系难以得到完善和优化[5]。
(二)传统经济体制的不利影响
我国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存在制度问题,导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受到影响,使人们逐渐对平均主义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直到改革开放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后,市场经济才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才使提质增效的意识获得人们和社会的推崇。然而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错位或不同步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和关注,进而使工匠精神培育标准难以得到形成和细化,不仅在内容、目标、原则、方法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还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社会及政府也难以积极地参与到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难以通过提供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的方式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活动提供抓手。
20220806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