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宁和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4期 本文字数:2633
[摘 要]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行动学习法是在行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学实践结果证明,将行动学习法运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能够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单调、枯燥的状况,将语文的工具性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对行动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使行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行动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163-03
一、行动学习法的内涵与发展
行动学习法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管理学思想家雷格·瑞文斯提出。他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法的理论,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煤矿业领域的各种培训中多次实践并获得成功,行动学习法因此备受关注。行动学习法开始逐渐在一些组织,尤其是企业中尝试和发展。行动学习法也更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
雷格·瑞文斯在其关于行动学习法的理论中,将行动学习法进行公式化,即:L=P+Q。即学习,是通过把“结构化知识的传授”与“深入的质疑反思”相结合来完成的。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行动学习法,是以其在教育领域应用为基础的。所谓行动学习法是在行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是学习团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与发展的学习模式。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导向,组成学习团队,在教师指导和团队成员的相互协助下,通过主动学习、质疑和反思,分享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的学习过程。行动学习法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其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问题主导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大多以教学内容的中心为主,让学生以阅读与感受的方式在文本中寻找答案。问题主导性的行动学习法是以客观存在的真实“学生的问题”为分析对象,促使学生从问题的探索中努力获取知识,并牢记于心,参与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运用知识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技能。
(二)主体主动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安排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环节。虽然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将问题贯穿教学过程,但整个课堂的走向仍然是在教师把控之内,教学内容是教师选择过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行动学习法与传统的小组学习模式不同,从教学的伊始,就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中心位置,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行动贯穿性
行动贯穿整个课堂,能使课堂变为活水,让知识源源不断地在教与学中自由流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听课、讨论、做笔记。整堂课下来,学生精神集中性不稳定,积极性随课堂时间增加逐渐降低,教师也会疲于讲授,往往收效甚微。行动学习法关注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采取的行动,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自由来去,无论是站起来还是坐下来,或是走动到其他位置去交流、研讨,都能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也能近身与学生互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学习中,适当给学生提供指导。
二、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
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阶段,其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显得格外重要。高职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因此掌握必要的语文应用基础对于其不可或缺。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已无独立的大学语文课程,只是在专业课中安排与语文相关的写作课或文學课。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掌握实用的技能、缺少问题的实际提出与解决等是语文课程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
(二)高职学生学习困境
1.缺乏学习的内核动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兴起,职业院校的招生数量日益增加,社会上对高职、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仍存在偏见。一些高职、大专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很少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一切以提高就业率为重,人文性较缺失。一些高职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过程、思想观念缺乏正确的引导。社会、学校让一些高职学生无法对自身学历和专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导致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消极,高职学生丧失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使其缺乏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2.被动学习占主导地位
进入高职学习阶段,虽然一些学生对学习目标尚不明确,但他们仍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权利决定学习内容、方式方法和过程。学生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无法形成主动学习的状态。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管理者没有明确学生的学习地位和目标,甚至因为学生没有足够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敢将教学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也就不愿意主动学习。这样就陷入了“教”与“学”双向被动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三、行动学习法的必要性
(一)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单调性,适应高职教育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授以引导、灌输为主,问题的设计也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让学生以阅读与感受的方式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自己去理解,容易割裂文本和中心的关系。有的教师虽然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提问方式,但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辨性和启发性。行动学习法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主动的知识构建,在设计问题时也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寻找自我独特的认知与学习方法,一改以往单项式的语文知识输出,实现教学相长,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加适应高职阶段教育的发展。
2022081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