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郝君秋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4期 本文字数:2697
[摘 要] 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以社交、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
媒体改变了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新
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新空间、思想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思想舆论引导的新阵地。新媒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推动高校思政育人生活化、拓展思政育人空间的重要载体,在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各高校在将新媒体运用到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时仍存在阵地建设、管理机制、育人效能等方面的问题。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为例,从品牌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以期推动网络思政落地见效,提高思政育人质量,对高校新媒体思政育人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新媒体思政育人;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169-03
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论述青年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的冲击,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着新变化、新挑战,传统的课堂思政教育很难达到时时刻刻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而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提供了阵地,成为筑牢青年大学生思政根基、塑造新时代思政教育体系的有力抓手。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关于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诸多学者认为: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性[1]。如果说思政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命线,那么新媒体则是高校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在高校倡导宽松的教育环境的同时,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学生思想活动日趋多元化的现状与学生思想价值观统一性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思政教育更具前沿性,新媒体具有信息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及时对大学生思想中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主动出击,紧跟时事热点,從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可控。同时,通过新媒体讲好思政课,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前沿阵地,将思政教育的空间由线下转移至线上,使得打造多方协同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成为可能。
(二)创新思政育人形式的有力武器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仍然是思政育人工作的主阵地,更偏重于解决作为学科的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引发了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成果的大讨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应运而生。但依托第一课堂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式的思政教育是一种刚性管理和显性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落后于时代发展,缺乏与时政热点的关联互动,没有根本扭转思政教育客体的参与形式僵化和参与能力弱化的局面,学生仍然缺乏持续的思政学习动力。而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则依托第二课堂的开展,偏向于柔性引导和隐性思政教育,其即时性、可获得性等特点带来了思政育人形式上的创新性和内容上的延伸性[2],有利于在思政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建立平等关系。同时,作为课堂思政的有益补充,通过话语形式、表现方式的创新和传播渠道的拓展,将思政教育放进学生的“口袋”,放到学生的“指尖”,提高思政教育的可达性。
(三)推动思政育人生活化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偏重理论性,知识化与课程化趋势凸显,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忽视实践性,“阳春白雪式”教育使思政教育难以延伸至学生生活,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高知低行”行知脱节分离现象的一大诱因。事实上,大学思政教育应当实现大学生活中场景化育人,新媒体的出现为抽象化、理论化的思政理论进行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渠道,,不仅在思政传播形式上更“接地气”,还实现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亲民”。依托新媒体阵地,思政教育内容可逐渐向大学生生活延伸,将日常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场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引领、心理健康、防疫安全、就业实习等,提高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润物细无声中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实践趋向性,实现精准思政育人,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二、新媒体思政育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思政阵地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新媒体建设已进入井喷期,但仍缺乏整体规划,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甚至个别高校出现多个新媒体官网平台,多头分管使得发声不统一,难以形成宣传合力。且二级学院与职能部门如学工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各新媒体平台之间也是独立运作,内容之间条块分割现象较为严重,有时甚至出现内容口径不一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新媒体平台的信誉,内容零散无法形成缺乏系统性的梳理,缺乏统一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运营模式,严重影响内容的可读性,弱化了思政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运营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直以来,高校中新媒体专业化思政人才队伍建设处于弱势环节,高校新媒体负责人引入专业团队管理机制较为少见,大多为高校教师或行政人员兼管。尽管这一群体思政素养较高,但缺乏对新媒体平台的了解和相关营销思路,难以充分将自身思政素养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内容。此外,高校新媒体运作一线人员多为学生群体,尽管数量庞大,但缺乏社会经历导致对媒体内容的敏感度较低,很难在短时间内抓住事件的本质,并进行有目的性的教育引导,高校新媒体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审稿机制权责不清,这是导致新媒体思政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另一个因素。另外,个别高校对新媒体建设的重视度较低,不仅缺乏相机、无人机等专业设备,文字、摄影等人员专业培训机制也不健全,缺乏软硬件技术支持导致新媒体长久的竞争力下降,运营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新媒体平台运营的良性发展。
2022081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