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海翔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5期 本文字数:2641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大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培养关乎国家未来的人才结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与势头。
大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政府、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也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应用型高校为着眼点,在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之后,从完善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体系、优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推进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索。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能力;“双创”教育;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127-03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切实要求应用型高校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然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仍面临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支撑体系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创”)能力,是应用型高校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当前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深受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促进各国开放合作,是科技发展为人類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抓住和创造机遇,用好“第一生产力”,主动求变、精准发力,才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国家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3]。当今时代,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以及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崛起,依靠创新驱动,开拓发展新空间。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新增长创造了更多可能。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三)高校教育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不够完善
由于扶持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政府及社会的支持方面有缺漏是在所难免的。主要体现为:(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资金支持方面有不足之处。(2)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政策上限制比较多。针对实践环节的资金较少,多为针对创新大赛等模拟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大部分有地域限制,各省市制度不同,且多数大学生很难了解与熟悉各地的制度政策,一些不了解制度政策的高校学生由于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的限制放弃了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免税优惠以及小额贷款等资金支持。
(二)高校的教育模式不够有效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院校认为未形成健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也有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授课内容枯燥冗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割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没有体现,即使个别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类课程,且所占比重较少。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实训类相对较少,考核方式以结果性测试为主,创新创业能力考核大部分还处在卷面上,以卷面上的理论知识点的考核成绩定最终的课程成绩,导致无法判断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这些都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够丰富
教师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引领者。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本领、创新创业意识和经验。青年教师大多为刚刚入职,之前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学习研究的时期较长,但缺少企业经历或创业经验。有时不够理想的创新创业教学效果是受教授者自身缺乏实践以及认知不足而造成的。此外,,教学队伍的不统一以及不整合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无法得到有效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学校就业指导教学或者职业生涯规划的任课教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任课教师并不相同,且两者授课前没有进行课程内容方面的商讨,教学目标不统一,互为其政,无法产生“1+1>2”的效果。师资队伍引进时,一些学校比较重视高层次、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的引进,但对实践型的师资培养重视不足,普遍缺乏应用实践型教师。此外,一些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奖励和资金的扶持,致使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2022081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