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占辉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6期 本文字数:2486
[摘 要] 针对课堂教学和“研竞创”间并非顺畅地自然衔接,通过在竞赛和课堂教学之间的空白研究领域增加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这一环节,为由课堂教学过渡至竞赛和创业及各项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随后提出了“研竞创”一体化渐进式育人模式的构想,并对其可应用领域的增值效应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实施该构想所需的各项条件,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理论参考和模式借鉴。
[关 键 词] “研竞创”;一体化培养;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049-03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综合素质的要求。教育部也出台了多部文件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1]。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参加研究、竞赛、创业(简称“研竞创”)等活动,对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各类竞赛和创业活动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第二课堂培养模式,其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竞赛意识、知识灵活应用、技术开发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2]。目前围绕学生竞赛及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1)以竞赛为载体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模式和方法。针对该内容,学者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从各个方面对其展开了研究,几种典型的研究观点如陈利等学者[3]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发现如能保证竞赛与教学和学生活动相融通,校级竞赛与省级、国家级竞赛及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则可保证竞赛的实践性、时效性、先进性。程凡升等研究人员[4]分别从学科竞赛内容、存在问题、改革措施等角度分析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方法;乔英[5]则以具体比赛项目为例分析了竞赛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陈洪彬等学者[6]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竞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建设等的促进作用;赵志换等人[7]则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各类竞赛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2)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代社会和经济的重要生产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社会赋予高职学院新的使命。因此,围绕这一课题,当前典型的研究焦点如北京大学的朱红等学者[8]重点研究了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创业意向,并且会降低学生创业中的盲目和非理性因素,提升创业意向与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曾竞[9]则以广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条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杨齐等学者[10]则基于西部6所高校的调查得出创业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各类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创业能力与其所在学校有一定的相关性等结论。
二、当前研究的问题总结
综合上述现状分析,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和竞赛间并非顺畅地自然衔接,课堂教学偏重于对既有知识的学习掌握,而各类竞赛偏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新甚至是未知知识的创造,因此由既有知识的学习直接过渡至知识的创新性应用甚至创造对于学生而言,两者间的跨度较大,学生接受难度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渐进培养和竞赛水平的有效提高。因此,如能在课堂教学和竞赛间引入科研活动作为过渡桥梁则可为学生快速适应和过渡奠定基础。
2.当前的研究较多关注竞赛或者创业等单一环节的培养模式改革和经验总结,然而科研—竞赛—创业三者之间并非孤立的无联系的单个环节,三者间互为铺垫和发展,因此,如能跳出孤立的研究科研—竞赛—创业等不同环节,将视野拓宽至三者协同模式下的宏观一体化渐进培养,则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3.孤立地开展科研、竞赛或创业中任意单一环节,实际上造成了研究内容的浪费和利用率的低下及项目进展效率的低下,因为该内容通过不同阶段的研究和增加相应的侧重点则可发展成为不同阶段的内容载体,而当前孤立的研究在客观上造成了研究内容的不充分利用或利用率低下。同时在不同环节频繁更换内容载体则势必由于增加项目的熟悉时间而导致项目开展效率的低下。
三、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通过作者在进行科研、指导学生竞赛和创业时的实际需要和经验总结时发现,从课堂教学直接过渡至“挑战杯”等竞赛时,学生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总是难如人意,有诸多概念、术语和事项(如论文的概念、如何查阅文献、痛点如何发现)需要向学生一一解释,而这些问题又隶属于科研的基本概念。不仅如此,除上述科研和竞赛共同的基本术语外,科研还能额外解决竞赛的另一痛点——竞赛课题或内容的来源问题,因此作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和竞赛及创业间增加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则无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竞赛水平的提高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产生上述初步构想后,作者又发现科研—竞赛—创业三者间本质上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即三者间互为铺垫和发展,又可以依賴同一内容载体。因此,如能跳出孤立地看待科研—竞赛—创业等培养环节,,将视野拓宽至三者协同模式下的宏观一体化培养,则无论对教师水平的提升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显著促进意义。
202208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