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跃桦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6期 本文字数:2914
[摘 要] 高校
国家资助政策的建立与健全,有效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实施落实过程中,尤其是
国家助学金前期分配过程中存在分配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导致后续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产生其他问题,有违于充分发挥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政策效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建立一种更科学的分配方案,有助于“院系、年级、班级”三级联动,精准做好国家助学金的前期分配工作。
[关 键 词] 高校;国家助学金;分配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097-03
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的奖助工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在实施,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1]。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在未来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保障型资助依然需要。高校国家资助政策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其中国家助学金在高校的资助面较广。
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旨在激励学生勤勉奋发、刻苦努力,更好地完成学业,在综合素质方面全面提升[2-3],主要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所属高校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各高校再根据各院系的基本情况给予相应的名额及金额。目前,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颁布,高校受助学生比例不断提升,资助金额不断增加[4-5]。通常情况下,院系接收学校分配的名额及金额后,依据国家助学金评定条件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层层下放过程中,因各院系、各班级之间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难免出现分配不合理、不精准等问题,这其中存在主观因素,也存在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唐业喜[6]通过构建家庭、个人、学校、社会、特殊原因五维认定指标体系,根据熵值模型进行贫困指数分析,以实现精准资助,,但该模型在面对学生群体较大的学院时使用,便利性上稍有欠缺;罗丽琳[7]提出以大数据为前提,为高校扶贫的精准化提供新的理念与路径,要着重关注制度的整体性、内部的协调性,涉及框架设计、制度保障、技术路径和联动机制四个方面,其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模式的提出,缺乏具体操作;刘丹青[8]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至奖助学金名额分配中,该方法运用范围较广,但在助学金的精准分配上仍存在不足。如何公正合理、系统精准地在完成国家助学金的前期分配,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得到切实的帮扶,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助学金常用分配方案的量化及问题分析
国家助学金作为受助面较广的一项资助政策,如何在年级、班级之间公平有效地分配,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前期工作。一方面分配的名额及金额要能够做到应助尽助、扶优助贫,另一方面要使得各年级辅导员、各班级班主任以及全体学生能够对分配方案信服,以避免引起后续问题。在具体分配过程中,以何种指标分配、在不同班级不同情况下如何调整、对剩余名额及金额如何分配等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尤其在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由于生源的区别,班级常出现以普通高考、春季高考、高职单考单招等进行划分的情况,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情况差异较大,因此既需要抓全面,又需要拎重点,这使得国家助学金的前期分配难度大幅增加。
(一)传统分配方案
目前,各高校对于国家助学金分配的精准化有着持续的研究,在实际运用中,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分配方案:一是平均分配,即将待分配的国家助学金总金额平均分配给每位学生,再按照各班级中学生总数进行分配;二是就困分配,即将待分配的国家助学金总金额平均分配给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按照各班级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进行分配;三是一一分配,汇总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一一分析并划分等级后进行分配。
(二)量化分析
某高校的院系三个年级共39个班级,总计1370人,2019年度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为303人。2019年度国家助学金学校分配名额251名,以每人每年0.33万元为基准,分配总金额为82.83万元,助学金共分三个等级:特别困难0.43万元、困难0.33万元、一般困难0.23万元,各等级名额没有明确数量限制,但总金额及总人数有上限控制。量化计算时,以该院系的2019级1至6班为例,各班人数分别为59、39、39、37、42、4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分别为7、5、13、6、5、13。
根据以下计算方式代入数据计算:平均分配,按照各班级人数占院系总人数的比例,对院系层面的国家助学金名额进行划分;就困分配,按照各班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占院系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的比例,对院系层面的国家助学金名额进行划分;一一分配,由班主任进行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核,再由院系根据多方意见,进行学生情况等级划分,发放相应的国家助学金。
通过计算可知,最终所得国家助学金分配名额数差异较大,平均分配所得名额数为6、4、11、5、4、11;就困分配所得名额数为11、7、7、7、8、8;一一分配所得名额数为7、5、13、6、5、13。
(三)问题分析
通过以班级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为基准,对比三种传统分配方式所得名额数,问题分析如下:平均分配直接导致资助倾向严重偏移,造成“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两种极端情形,虽后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将会大大增加班主任、辅导员、院系负责人的工作量,且不利于资助的精准化、公平化;就困分配进行资助分配,可见各班资助分配的人数与班级困难学生数大致相符,但存在大量隐性矛盾。一方面,若班级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把控不严,国家助学金申请人数过多,会导致大量资助名额及资助金额流入该班,无法实现精准资助,另一方面若班主任期望通过国家助学金奖励为班级做出更多贡献的学生,则在该种分配方案下可以通过增加班级资助名额与金额,在不影响困难学生资助的情况下,帮助申请国家助学金;一一分配进行资助分配,虽在很大程度上能符合班级国家助学金申请人数,但一方面由于资助总名额与总金额有限,无法实现全覆盖,需要后期进行人为的再调整、再筛选等工作,另一方面此分配方式也极易出现同就困分配一样的隐性矛盾。
20220828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