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研究

2022-08-3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李尚华 张逸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6期 本文字数:3254

  [摘           要]  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内涵提升”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教师作为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主体,期间校本培训是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基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151-03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了校本培训管理。校本培训是由学校自行制订培训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的一种形式。同时,其以本校最基本的教育与教学实践领域为主体,立足本职,面向全体师生开展。校本培训管理是以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持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为目的,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学校为单位,以师资队伍为核心的全员化、全程化、基层化的教师在职教育管理形式。以下将对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的兴起原因
   (一)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美国教育部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国力的根本,而教师是最基本的力量整体,其重要性超过了最先进的工业系统和最强的军队。”《明日的教师》报告,由Homs学会出版,其清楚地表明:“如果不能显著地提升教师的素质,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会有很大的提升。如果无法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将无法提升教学质量。”把教学改革的重心放在提升教师素质,大力提倡教师教育的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要求。因此,在各国社会的教育改革中切实对教师教育培训体制进行改革将具有必要意义。
   (二)教师教育目标和教师终身教育的新要求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我国高师教育的首要目的。21世纪后,随着我国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了在现有的教育层次上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这是在基本实现了教师教育的学历化需求之后,高职院校在新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的一种新型的师资培养方式,由此使得校本培训得以迅速发展。教师的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持续发展、校本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教师的现代化思想理念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同时也为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世界在不断地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融入专业培训中,以此更好地满足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教师专业化成长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指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培养具有特殊意义的、能够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专业人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思考能力,并将其由经验型的教师转变为具有学术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其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当前时代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逐渐从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教育方式等方面转变,教师专业化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的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其核心在于培育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这实际上也是促进师资队伍综合发展与能力提高的最终目标。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的目的是:(1)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从总体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其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化程度。(3)突出學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模式特色。(4)全方位,注重师德、观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人文素养、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5)凸显教育的层次性,即适应性、发展性和成熟性。适应教育目标是使新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把一名优秀的教师变成一名骨干教师,并且使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成长为一名专业领导的必经过程。期间唯有通过明确的目标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进而为促进其育人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的独特优势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从目标确定、计划制订、组织实施、培训考核等方面都是在学校组织管理、教师直接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与学校的科研、教师的课堂、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密切联系。其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师资培训目标的针对性。(2)灵活运用教师的教育和训练方法,要结合各院校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3)教师教育培训的全覆盖,学校的培训涵盖了全体教师,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得到训练,并把训练贯穿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研究中。(4)提高师资培训的经济效益,使学校的培训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优化,在此期间,教师的培训费用也将得到有效减少,进而最大限度解决师资力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研究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主体意识淡化,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不够完善。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课只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教学方式依旧是传统的知识教育。其中一些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认真探索、发现以及思考,没有想象和思维,也就体会不到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意义,甚至造成学习变得钝化,做题判断能力降低。通过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教育出来的高职学生,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是不会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自我道德的提升,更不会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高职学生的实际要求,当前的高职教育不是从学生实际的思想出发,而是按照书本逻辑讲授知识理论。在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后,高职院校教师往往会忽视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并没有积极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学习和就业问题。传统的教育方法,学生很难体会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性,高职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用专业的政治理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生活中遇到具体的问题时,还是不能准确应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方式不够创新,高职学生参与政治课堂没有主动性。传统的高职教学方式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中心,其中包括教师在政治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自主听讲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具有权威的,更是高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然而高职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是在黑板上传授知识,就算讲得很辛苦,学生也听不明白甚至是囫囵吞枣。这样单方面的传授教育方式,缺乏平等的课堂交流互动,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以及个性化发展,,反而会影响高职学生的自觉性。高职实践具有形式化,减少了高职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高职社会实践教育是高职学科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职教学实践可以起到增强政治教学的课堂效果、提升学生自身品质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出现活动主题随意设定,过程设计毫无特色,组织活动形式化,忽视了高职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形式化现象不断增加,从而不管实际教学效果,片面地开展教学实践形式化,忽略开展社会实践的实际目的。

202208282305

相关文章:
  • 1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及实
  • 2 数字经济新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
  • 3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的文献综述
  • 4 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国内分层教学评价现状研究
  • 5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初探
  • 6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改革与实践模
  • 7 “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研究
  • 8 “职教”与“科创”互联互动研究
  • 9 “三全育人”视域下广西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文化育人
  • 10 “能源情怀”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育人过程的思考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