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时芳 龙辉明 王颖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6期 本文字数:2497
[摘 要] 概述了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管理组成,以及目前管理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大数据技术来做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说明大数据发展策略的作用与必要性,转变领导层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优化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配置,加大开发力度,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 键 词] 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148-03
在目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大数据信息技术也要融入高职院校的管理教育中,高职院校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如教职工个人信息、科研数据、校外培训经历等都需要进行集中管理建立数据库,以此来构建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这能提高院校教育管理的水平,加快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进度,是促进高职院校快速有效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国家兴旺发达、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职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大量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高能力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通过制定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对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高职院校应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此来实现“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使得高职院校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1]。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力資源一般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包含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统称。人力资源具有多种性质,包括时效性、生物性、多重性、可再生性。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作为整个社会运行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不断地接纳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将人力、物力投入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之中,推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从宏观角度来说,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工作,就是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分配和运用、评价等管理活动,并且对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和调节、控制[2];从微观角度来看,是对高职院校从业人员进行组织活动协调,具体来说,活动主要分为高职院校的人员招聘、教师培训、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人事变动等。总体来说,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包含人员思想道德的培养、职业技术的培训和个人潜力的挖掘。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构成
高职院校和企业虽然在工作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在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教学人员、后勤人员、管理人员[3]。
1.教学人员
教育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人员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学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精湛的技术工艺,而且在教育过程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传授实践性技能;还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正确的价值引导,要求教师既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能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此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授技术指导社会生产,推广科学的生产技术。
2.后勤人员
高职院校对外的经济业务来往、对内的校园基建项目大部分与后勤部门有关,所以后勤人员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上有一定的要求,能够娴熟通过现代技术处理高职院校的各种建设活动,院校培养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后勤队伍,在目前大数据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创新,转化成生产力,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打下基础。
3.管理人员
现阶段各种科学生产技术层出不穷,技术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也需进行提高,管理模式也需要适应当下的新形势。首先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政治思想,这是搞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必然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有专业的管理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不能依赖经验管理,要朝着科学的管理方法去发展,管理方法要与管理目标相结合,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管理,如何让社会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高职院校是人才的蓄水池,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拥有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而高职院校的学术活力和发展水平主要由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来决定,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4]。
具体来说,要认识到科学的管理才能有效提高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智能的开发。人是生产力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想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就需要调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这就涉及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就能达到目的,人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也有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通过精神与物质的协调鼓励机制,以此来带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内部隐藏的潜能挖掘出来。另外,物质资源的配置也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物质作为系统中的要素,其属性是由人的劳动活动赋予的,物体离开了人有目的的劳动,就不能正确、合理、科学地进行使用,也就毫无作用。
20220828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