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曹子豪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693
[摘 要] 首先,对江宁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基础研究;其次,阐述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再次,坚持从实际出发,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江宁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进一步激发江宁红色旅游的思政教育价值;在思政理念引领下增强对江宁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应用;着重以思政视角挖掘带有江宁印记的红色文化资源;继续推进江宁红色思政教学科研体系建设;运用江宁红色文化融入思政通识与实践教育。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江宁红色文化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04-03
一、江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况
作为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宁红色文化资源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于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江宁人民创造的社会精神财富,谱写着江宁人民爱国爱党、舍生忘死、不懈奋斗的伟大荣光[1];江宁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包括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宁地区所建成的各类指挥部遗址、战斗事件发生地、烈士纪念碑等物质红色文化资源,还包括同时期在江宁地区所形成并传颂的民歌、戏剧等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江宁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这一显著特征。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二者教育目标深度契合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旨在提高国民基本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鼓励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而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坚强意志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追求,涵养了舍我其谁的英雄本色以及砥砺担当精神[2]。红色文化资源常常被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国民思想道德品质,为人民提供内在精神动力,鼓励人民缅怀英雄、继承遗志,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焕发创业创新创造的时代激情。
(二)红色文化为思政教育注入深厚力量
红色文化所倡导的崇高理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能够对受教育者起到教化作用,加深他们对祖国和党的热爱。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推崇的相一致。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将红色文化真正注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输出的核心观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3]。此外,红色文化的注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了充实与拓展,教育形式不断优化,教育主客体借助红色文化这座桥梁也获得了更多相互作用的机会,进而产生全面积极的影响[4]。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江宁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江宁红色旅游的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强
近年来,江宁为获得稳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把红色旅游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抓手,让红色旅游担负起了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责任。当前,江宁红色旅游虽然初步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但还是以游览体验为主,偏重通过形式和特色上的创新,吸引更多的游客,文化内涵相对不足。所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都远远不足,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相对有限。
(二)运用思政理念对江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应用不足
当前,对江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没有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对江宁红色文化资源中能够应用于思政教学的文化精髓和珍贵史实提炼不足,江宁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得到深加工,江宁红色文化资源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如今,已挖掘与应用的江宁物质红色文化资源虽然能够使人们直观地了解江宁红色革命历史,但是展现得不够立体,较为片面,没有将革命精神以鲜活的形态表达出来,对生活在和平时期的现代人吸引力不足,难以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江宁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未着重挖掘
一是对江宁红色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挖掘不充分。江宁保留着众多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当前这些闻名遐迩的英烈事迹,也仅仅是江宁革命英烈斗争历程的一个剪影。江宁众多的抗日英模、革命英烈、战火岁月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挖掘。二是对江宁红色文化资源中新四军文化元素挖掘不足。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就位于江宁上庄村。当前,该旧址仅被作为重点文物保护起来,这显然是不够的,新四军在江宁的活动足迹和文化精神值得被更深层次地挖掘。
(四)围绕江宁红色文化的思政教学科研体系建设不完善
一是江宁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课程的比例不高。江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现阶段对江宁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编写专门教材应用于思政教学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以江宁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程难以落地。二是有关江宁红色文化的教学方法有待优化。目前,在思政教学中植入江宁红色文化,仍沿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求知兴趣,最终结果便是受教育者对江宁红色文化仍是一知半解,较难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从事江宁红色文化研究的思政科研人员不足。江宁红色文化研究的主阵地在省内高校,高校中与红色文化有接触的,一般是党群部门行政管理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辅导员,他们中除了专任教师有科研的硬性任务,,有可能对江宁红色文化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其他人的工作重心则是更多地放在了江宁红色文化宣传上。由于没有成立专门深耕江宁红色文化的研究机构,多年来鲜有关于江宁红色文化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至于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因为对江宁红色文化的研究与其主责主业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并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的研究机制,无法做到群策群力。
20220908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