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22-09-1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吴向丽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673

  [摘           要]  马克思将劳动提升到人类本质的地位和高度,并把劳动看作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推动力,劳动创造了历史,也是人们的精神和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劳动价值观随之产生了新的转变。因此,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劳动观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对工作的认识不够透彻,偏向于智力工作多,体力工作少,劳动的价值导向是物质和效用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社会的偏见,对劳动的“淡化”,家庭教育的忽视,学校教育的缺乏。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等角度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因此,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进行培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13-03
   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行为,也是最根本的社会性行为。劳动是人和社会的基础,它是所有价值来源和衡量的基本准则。“劳动价值”是个人对工作的基本观点和情绪,其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人对其价值的认识、选择和判断。正确的劳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它对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不恰当的劳动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害的。然而,当下社会中劳动价值观依然存在被弱化、淡化和边缘化的情况,大学生劳动教育理念与实践分离。因此,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劳动价值观念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以及实现立德树人基本使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念,它在各个时期有着各自的含义。同时,由于不同时期目标的差异,它的价值内涵和要求不尽相同。由此,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是以新时代为背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新时代的大学生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被称为“互联网土著”。新时期的劳动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以劳动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认知和认同,它将直接影响到新时期的劳动价值的抉择和实现,即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热爱劳动习惯的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观认识上的偏差主要体现为对劳动者以及劳动的态度。一些学生对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看法不一致,认为智力劳动者是高人一等。其次,对劳动的理解不够清晰。从一些不尊重体力劳动者、不愿劳动、不愿意吃苦等社会反面例子来看,对大学生影响较深,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成效尚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对劳动价值观形成偏差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大的社会背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虽然认识到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我提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新思想的碰撞和新旧体制的交替,使得某些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够透彻,存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受此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自我”意识膨胀。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面前,表现出了焦虑、困惑、烦恼,甚至徘徊、迷失。
   二是受家庭环境的制约。由于家庭对子女的溺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不规范和“隔代抚养”,使得父母对子女的管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家庭教育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劳动教育。一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飞黄腾达,只要孩子肯读书,一切工作都由他们自己承担。孩子由此产生自负、自私,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三是受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比较淡薄,造成了青年学生缺少吃苦耐劳、勤勉的精神,常常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践,轻视工农,厌恶劳动,贪图安逸,不珍惜劳动成果。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把团体活动当作劳动教育,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活动与劳动相差甚远。或者是已经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路径
   充分利用高校“主渠道”的功能,推进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发挥实践锻炼的养成作用;加强劳动观教育,建立劳动平等观;扩大培养劳动观的途径,形成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合力,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
   (一)充分利用高校“主渠道”的功能,推进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主阵地,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學校是大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要把劳动教育真正地纳入培养大学生的整个工作中去,把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主渠道”的功能。首先,高等学校要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确定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为支撑的课程。其次,在专业教学中要充分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使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理念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只有对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内化于心,才会外化于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02209082243

相关文章:
  • 1 “双高计划”引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创
  • 2 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庭院设计与营造课程资源构建与
  • 3 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研究
  • 5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研究
  • 6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人才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
  • 7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智慧教务管理研究
  • 8 浅析高校教务系统建设过程及管理建议
  • 9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 10 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