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南梦飞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477
[摘 要] 在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中,主要以新时代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意义和新时期强化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其次,从通过优化课程改革,实现资源整合教育,构建教育工作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优秀思政队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和完善思想考核制度,将认同纳入评价等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学生;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07-03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意義
第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石[1]。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必要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一方面需要从思想方面进行强化,另一方面更要落实到实际行为方面,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民族观能够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民族问题,并且对民族有更深的认知,普遍反映为学生对民族问题的自身看法,主要体现在问题处理方法和态度方面。同时,学生一旦树立良好的民族观,也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行为。
第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是学生对事物认知的基础之一,学生经常会结合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事物进行定性。在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阶段,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以及在国家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应该意识到由于所有民族的共同努力,才实现了如今我国的繁荣发展。另外,会对学生的文化观念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影响,促使学生能够对不同文化秉持客观的态度,感受不同文化中的魅力[2]。
二、新时期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一)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因为教师队伍和教育不均衡以及教学功利化等一些问题,很多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停在表面,并没有为学生深入讲解其中的思想内涵[3]。一些教师还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通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对应试教育有一定帮助,但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也不能促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掌握正确的观念,不能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长时间还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生为了获取思政课分数采取一些错误学习手段,不能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方面进行优化,更不能实现对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效果。
(二)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一般都生活在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很多家庭对学生比较溺爱,这也是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自我思想和功利思想一个主要的原因。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也正是心理和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成熟定型的主要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为不稳定,有较大情绪波动,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带来的影响,并且在价值观的判断方面,容易趋于片面化和从众化,不能根据自身的思考做出正确的理性判断。同时,学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开展正确的引导,很难帮助学生在心理方面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一些思想严重的学生还会走向歧途,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4]。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策
(一)通过优化课程改革,实现资源整合教育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引导作用。很多学生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会在思想方面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心理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通过思政课程中的理论教育,针对社会中的负面思潮进行回击,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全面性把握,为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生之间形成积极互动,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将课程育人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很多学生仅仅是在口头方面宣扬民主思想,对民主思想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内涵,缺乏对民族概念的深入理解[5]。并且很多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认知也存在片面化,不能从根本和实质上解释什么是中华民族。面对这一困境,高校需要为学生构建有关课程,引入新颖、高效的教育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了解中华民族内涵的学习中,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并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最后,不断丰富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学校也要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工作衔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中展开宣传,可以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以及电子显示屏等方式进行传播,也可以为学生举办相关的文艺汇演和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学生真正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
(二)构建教育工作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20220908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