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郭凡凡 郝喜明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553
[摘 要]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高等院校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确保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与社区建设协同发展,实现相互促进与相互补充。单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实践育人理念的日渐深入,为社区志愿事业发展提供了助力。目前,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社区志愿服务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有些许问题有待改善。基于此,深度分析实践育人背景下高等院校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策略。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实践育人;社区志愿服务;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28-03
教育部明确提出,落实高等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可以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深度落实与有效落实,而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是高等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实践育人强调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确保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起到良好的实践育人效果,将实践育人理论作为核心指导,将实践活动作为教育基石,确保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显著提升高等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效果。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社区志愿服务早已成为高等院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需要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
一、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是指自觉自愿、不企图任何经济回报的活动总称。而结合我国民政部门对社区志愿服务所下的定义,社区服务是指个人或组织利用自身技能以及其他资源为社区居民以及公共事业提供服务的行为。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无论是在高校实践育人方面,还是在完善社区功能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
(一)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德育水平
社区志愿服务是新时期背景下,高等院校针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可以突破传统高等院校师生教育工作的限制与制约,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在潜移默化之间针对学生的政治素养与道德水平展开有效培养。这是由于社区志愿服务始终遵循自愿性原则、公益性原则与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否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二)显著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基础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对社区服务能力以及社区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群体代表,可以作为社区力量的重要补充。相较于传统社区工作者,高校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为社区工作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与支持,而且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显著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2]。
(三)创建和谐的社区环境
在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环节,学生可以发挥自身所学专业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儿童辅导服务以及养老服务,满足社区内部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问题,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助力。与此同时,高校志愿者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与奉献精神,也会发挥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激发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创建和谐良好的社区环境。
(四)保证思政教育效果
高校學生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行为观念与社会观念,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探索与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中,可以看作是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此种形式不断验证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并且做出相应的优化与调整。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社区服务活动,检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与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在做好微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综上所述,高校社区志愿活动是高等院校时政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在践行时政教育理论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助力[3]。
二、在高等院校实践育人环节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是极为优质的隐性教育资源,,可以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价值引领。为实现这一目的,学校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创新宣传策略,引入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政教育工作有机融合。首先,通过开展线下社区志愿服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实践服务环节展现学生青春风采,同时发挥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优势,借助大数据技术掌握学生的兴趣特点,从而确保志愿服务的宣传效率。其次,学校应加大经验分享,发挥个体示范作用,提升校内学生自觉意识、提升个体对集体的影响力。再次,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精准掌握评价力度,既要做好权力把控工作,避免社区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学生谋取私利的途径,又要提升校内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以此确保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与充分体现。最后,高等院校应当结合高校学生发展需求,引入弹性评估机制,不以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次数为核心评价标准,而是将学生在社区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次数、参与积极性以及带头作用作为核心参考依据,构建多元化评估机制、综合性评估机制,对学生展开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评价,提升志愿服务评价公信力[4]。
20220908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