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

2022-09-1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鞠鹏 张鸿冰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505

  [摘           要]  大學生思想和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使中国高等学校一直致力推动的教育教学领域的学习革命势在必行。思政教师必须强化自我提升,以学生的实际感受为教学目标导向,正确切入大学生内心情感世界,以实践为原则大胆开放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关    键   词]  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37-03
   全国高校间断性开展线上教学,使本就是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成为互联网“常驻民”。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阵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比教师更关注“微博热搜”“今日头条”,不少人喜欢在社交平台晒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对某些问题的感受。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方式,甚至平日里不太上课的学生也会冲到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浏览课程。有些大学生甚至连用键盘打字都没搞明白,就成为高级的手游玩家,电脑沦为成年人的办公器材,手机成为学生身边的“必要陪伴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的一场教育改革,也是教师一直致力于改进的教学革命。现在,很多高校仍旧开展间断性网课,教师不得不做两手准备,原有授课内容和实习计划也全部启用线上、线下两套方案。线上授课的备课内容会应用于线下授课,线上授课经验、做法也会应用于线下授课。虽然教师已经适应了线上授课,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似乎没有明显成效。
   一、学生思想和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2021年,在本项目的“大学生上思政课调查问卷”中,对3712名省属重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不记名调查。调查显示,有43%的学生承认在思政课上从来不玩手机,有52.7%的学生承认偶尔会玩手机,只有4.3%的学生承认经常玩手机,,这说明上课玩手机的群体相对固定,且人数较少。在被问到“你上思政课时用手机做什么”的时候,有26.7%的人选择“我上课不用手机”,74.6%的人选择“查资料”,有43.6%的学生选择“聊天、刷屏、听音乐或看电影”,只有5.3%的学生选择“打游戏”。以上两个问题属于“陷阱问题”,对应的两个数据“43%”和“26.7%”说明,上思政课不用手机的人数接近26.7%,用手机查资料但不玩游戏的人数接近43%。在被问到“是否会在思政课上主动回答问题”时,10.2%的学生选择“不参与”,有46%的学生选择“会积极参与”,有36.6%的学生选择“心里有想法,但不想表达”,还有7.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总的来看会有超过80%的人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在被问到“如果课上老师让在微信群里讨论,你会发言吗”时,50%的学生选择“会发言”,有28.9%的学生选择“看是什么话题”,只有2.7%的学生选择“不想发言”,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参与讨论。在被问到“你觉得哪些是思政课的不足”这个多选题时,排在第一的选项“课堂规模偏大,很多学生不听课,氛围涣散”占比56.4%,排在第二的选项“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对现实的指导”占比43.3%,排在第三的选项“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占比34.5%,排在第四的选项“语言表达沉闷缺乏感染力,课堂气氛沉闷”占比21.4%,最后只有4%的人选择了“老师上课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内心不关心学生”。这说明大学生期待良好的学习环境、授课内容、教学方法。
   此外,问卷还就是否赞成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进行了调查(见表1)。
   总体来看,大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感比较强烈,教师对授课过程也比较用心,其关键问题是课堂整体氛围没有达到学生的期待,授课内容达不到学生对思政课的渴望,授课方法、手段仍有待改进。尤其在被问到影响力的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互联网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思政课的影响力,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首先,在时间上,思政课只占据了本课堂的时间,而手机占据了其他所有时间。其次,在内容上,思政课的话题围绕课程内容展开,且受到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而互联网上内容丰富、高手众多,学生总能够找到自己的情感切入点。最后,教师的影响力大相径庭、特点各不相同,课程节奏也不能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兴奋度,学生不满意。
   二、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趋势
   针对大学生带手机进课堂的问题,一些教师表示不支持,有管理者用“治理”“对策”这种词汇应对这样的现象,甚至使用“手机回收袋”将学生手机临时存起来。有学者、教师也在积极寻找治理这种现象的对策,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要拿出手机,否则视为违规。这样的思路,其本身就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将教师授课与学生用手机的行为对立起来,把上课效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学生玩手机,将“授课与玩手机”作为“教与学”的主要矛盾,并将“玩手机”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思想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过分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和斗争性中的对抗性矛盾,忽视了非对抗性矛盾。手机文化具有大众传媒的属性,文化传播方式具有即时性、随意性和私密性的特点,实现了人与媒体在时空上的无缝对接。[1]学生不止在“玩手机”和“听课”二者之间做选择,学生即便没有手机,也不一定能听课。手机确实能影响上课,但是也能辅助上课。事实上,斗争性与同一性结合构成了矛盾运动,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必然促进事物发展,“玩手机”势必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授课内容的更新,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发展,实属“玩得好”。

202209082244

相关文章:
  • 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 2 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办法探讨
  • 3 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 4 英语绘本在小学六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5 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6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初探
  • 7 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
  • 8 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及对策
  • 9 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案例研究
  • 10 前置性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