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探究实践

2022-09-1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翟琨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557

  [摘           要]  在已经充分论证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任教的经验,对“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的融合过程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教学评价体系,验证两者融合路径。通过调查其他专业的课程,发现了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几个一般性问题。重点探讨促进两者融合的具体措施,为“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提供经验借鉴,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一定程度的贡献。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106-03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有职业技术内涵,还有社会政治内涵,要从社会政治的高度去把握其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决心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敬业乐群的劳动者势在必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基地,自然承担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在于让“工匠精神”体现在每堂课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部分课程中。“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而在新时期则要求我们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帮助学生和教师培养良好的新时代劳动者的素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一)教师对“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的融合认识存在偏差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他们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已经在其从事的行业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在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工匠精神”影响工作效率。进一步调查发现,约70%对“工匠精神”存在认知偏差的教师具有创业公司的工作经验,创业公司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工匠精神”的要求大相径庭,这就导致这部分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观念,使其在解读“工匠精神”和尝试融合“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將个人理解的“工匠精神”的含义灌输给学生,导致不同班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出现偏差,这对于教学成果的取得起到了负面作用。除了内容上的理解偏差之外,“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在形式上也存在问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虽然较多,但是在“课程思政”开展的深度与广度把握上存在偏差,并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仅仅将“课程思政”当作一项指标、一项工作、一项任务,生硬地在“课程思政”过程中融入了“工匠精神”,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过程与“工匠精神”的含义均产生了较强的抵触心理。
   (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要求存在抵触心理
   互联网时代,所有高校均面临“抢学生时间”的挑战。抖音、快手、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同时,也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并逐渐影响学生养成了做事盲目追求快节奏的不良习惯。而“工匠精神”所提倡的恰恰是对细节的全面把控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与学生现有的生活方式不符。加之互联网平台上对“工匠精神”含义的解读良莠不齐,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要求产生了抵触心理,这进一步影响了教师对融合“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尝试的教学成果。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融合“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方法上创新缺少方向引导
   本科高校具备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能够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延伸,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充足的理论基础支撑[1]。而“工匠精神”作为新元素,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支撑,对其价值的挖掘深度不足。将二者有效融合,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敢于尝试,不断反思,将“工匠精神”的要求融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而这种创新缺少方向性的引导,教师探究的融合方式多以个人为中心点发散,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比如,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往往选择讲述自己过往的工作案例,并在案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来实现二者的融合;而思政教师则更倾向于将“工匠精神”的要求作为理论知识点注入自己“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专任教师对融合方式的探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这种现象虽然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二者融合的效率,但是以教师个人经历为中心点的融合模式,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其对知识点的记忆效果较好,但对择业就业的要求缺乏认识,对于教师讲述的工作经历缺乏同理心,难以设身处地地理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面临就业、择业的压力,迫切需要教师自身的工作经验来开阔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而对于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内容缺乏学习积极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任教师每学期课程往往涵盖各个年级层次的学生,以教师个人为中心缺乏方向引导的融合模式探索不利于预期教学成果的取得。

202209162146

相关文章:
  •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 2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 5 浅谈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 6 浅谈开展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 7 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 8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 9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探
  • 10 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探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