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志伟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591
[摘 要] 整体性是新时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不但重视顶层设计统一性和教育内容一体化,同时也重视个体生成性与差异性。就目前思政教育承载的时代使命与面临的挑战而言,整体性观念能够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指导。高校应依托整体性观念,明确思政教育的有关问题,深化思政教育目标与教育环境等要素的创新。
[关 键 词] 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142-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深化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正确把握马克思理论的重任。近些年,国家不断发展,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进一步发挥其育人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从而夯实教育成效,筑牢学生思想基础。新时代环境下,应打好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与质量的攻坚战,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急切要求基于整体性视角促进思政教育创新。基于整体性把握思政教育目标、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手段,有利于建设并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从原有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师生信仰体系及行动体系,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一、整体性基本内涵及特点
(一)统一性特点
一般来说,统一性是整体性始终追求的目标和最终归宿,即提倡各要素互相争斗与协调后统一到某个事物中,实现内在和目的性及外在和规律性的高度统一。不管是思政教育各环节、方法和内容,还是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最终均统一在思政教育实践中,且这些环节和内容均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实践。首先,确定思政教育目标属于实践性问题。思政教育目标是相关主体在观念中规划的思政教育未来理想成果,但该理想并非在最初便会显现或者在行动当中便可实现,而是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明确并作为内在力量于活动中达成,并在达成后又为其赋予全新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政教育所有要素具有的功能唯有在实践活动中才最具价值,也最具真实性。思政教育方法、内容与手段等各要素的制定和实施,均要以学生群体更好地实践作为基本方向,这不但可以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而且也可以解决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思政教育实践是高校思政工作突出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实践教育活动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素材,亦是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及思政教育实践性高度统一的最终产物。
(二)全面性特点
全面性作为整体性的主要特点,提倡面对客观事物多样性及复杂性的特征,并坚定全方位视角,综合考虑组成各事物的多元要素,在尊重事物原本面貌的同时,追求全面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全面性特点呈现在教育要素全面性与学生发展全面性两个维度。前者呈现在思政教育由教育主体、对象、方法、内容与环境等要素根据既定方式构成的具备整体性价值的教育实践活动,且各要素始终处在互相联系状态,教师必须把握教育各要素基本功能和特征,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作用。而后者不但重视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全面性,也遵循学生全面性发展。学生发展涵盖思想、智力、道德与情感等诸多层面,以往的思政教育注重教育对象理论知识获取,忽略道德体验和情感认同,而全面性恰恰是思政教育对此的有效补充。
二、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與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在塑造与培养学生层面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但是,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存在对思政教育普遍缺乏重视的问题。部分高校与学生忽略思政教育与学习,并认为思政教育所占用课时较多,更有甚者认为思政教育可以取消,导致该课程教育难以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学校和师生对思政教育秉持的消极态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直接影响。相对来说,大多数学生侧重于专业知识学习,认为思政课程知识学习可有可无。以上态度与做法背离了国家中宣部和教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甚至与高校思政教师追求的理性化教育成效也相差甚远。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忽视,还是课下实践活动的缺位,均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也导致学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性效应发挥及协调其与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受到阻碍,这亦是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缺乏巩固教育成果的环境
新时期下,环境育人理念已经被多数人认同和肯定,,高校大系统的教育环境更是广受关注。如何有效巩固思政教育现有成果,已然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紧迫性任务。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周围环境对其具有深远影响。并且,社会环境不断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对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已经不能忽视。其中,网络虚拟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所以,学校方面不能忽视网络环境在思政教育层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的上百次说教不如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环境当中的一次经历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消极现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应始终保持清醒认知。巩固思政教育成果,必须积极且及时回应当今社会实际景象,在面对挑战时要有理有据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尤其在面对各类不良现象和言论时,教师应勇于担当,以现实问题为基准帮助学生理性客观地解析现实,引导学生理性处理各类问题。但是,现阶段多数高校在该层面所表现的反应与应对相对被动,切实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大环境还未生成。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千万次的信仰教育和诚信教育,仍不敌社会环境或者校园环境中出现的一次失信危机带来的冲击,若环境条件允许,不管是投机功利主义还是失信,均会成为部分大学生追逐的不二选择,而这些问题均与学校教育环境系统的不协调息息相关。
20220916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