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探究

2022-09-1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毕冠群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914

  [摘           要]  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如何在新时期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成为高校重点研究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素质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将立德树人渗透到全过程教育中,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基于此,针对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进行探究,以供各界同仁参考。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148-03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场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能够为思政教育开辟新的发展方向,具有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有些学校依然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切合立德树人进行改革,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此,高校应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进行创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具有双面性,网络中有好的文化同时也掺杂了一些不良文化。例如,有些电视综艺节目为了提升节目效果,将我国主流价值观娱乐化。高校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意识,其中不良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错误引导,致使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日后发展,不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了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高校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制作牢固的防护网,避免高校学生思想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将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立德树人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同时应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努力实现中国梦,体现自我价值,勇于创造精彩的人生”,由此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在高校中以思政教育为载体,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中,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立德树人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三全育人”体系等重要的教育元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能够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有利于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三)立德树人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主要为“00后”,从小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长,家长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学生不具备责任意识。一些学生在学校中表现为个性、独立、不善于交际,对周遭的事物不关心,没有同情心与爱心。其中有一些学生内心封闭遇事消极冷漠,惯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大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当代学生品行堪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高校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立德树人中蕴藏了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义廉耻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利于道德品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品德高尚的新时期接班人。高校应在思政教育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成为谦卑有礼、辨明是非及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程主体作用,激发思政教师队伍主动意识
   在高校中思政课程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理性信念及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精心设计课程将学生作为主体,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首先,高校应积极研究与分析我国发展对思政教育的要求,了解新时代发展需求,将新思想、新战略及新理念等融入思政教育中。网络文化多元化发展,其中掺杂一些不良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意识产生错误的引导。高校思政教师应密切关注社会时政变幻,积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加强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避免错误思想观念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其次,应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加强创新与实践类课程开展,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全权主导教育思维,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例如组织启发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及参与式教育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式教育模式,,将知识以生活化的场景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再次,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将理实有效结合,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增加实践课程比例,通过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社会调研及纪念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与了解革命精神,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勇于奉献精神等,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最后,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态度关乎思政教育效果,高校应通过不同手段,激发高校思政教师的教育积极性,通过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立德树人进一步实现。高校可在校内组织职称评选,将思政教育成效作为评选要素,提升思政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另外,高校应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保证思政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先进性。为思政教师提供培训交流机会,创造积极科研环境,使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制定绩效奖励制度,对教育成就优异的教师给予绩效奖励,运用以上不同方式,激发思政教师的教育积极性,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做好学生思想防护工作,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202209162147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