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蔡春艳 黎卫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588
[摘 要]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为例,结合建筑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以“一中心双引擎三融合”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思路、机制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关 键 词]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19-03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在课程思政整体思路、机制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思路还不够多,成效还不明显。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动建筑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建筑设计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是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大方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专业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进行体系化的设计和考虑,对于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和目标,,但是对于如何保障课程思政改革落到实处,并没有相配套的机制建设。
3.目前很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仅仅局限于平时考勤、考试成绩的考核,对于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和学习态度等的考核并没有进行细化。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与整体思路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主要面向建筑行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德艺双馨为育人目标,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以“服务创造美好生活”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报国家和人民的培养”为引擎,融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劳促德的方法路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人文素养,培养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使学生成长为“有大设计观”的新一代设计人才。
三、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举措
(一)重构专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充分挖掘建筑设计类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将民族文化、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要求融入专业课程培养体系,重新构建专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建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发展具体指标构建模型,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进学生德育的整体格局和态势。
(二)以赛促教,进行“课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结合专业技能竞赛,整合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不仅需要提供学科知识、价值观念引导,还要提供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和支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比赛。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思考-讨论(赛前准备)、验证-反思(参与比赛)、行动-应用(践行成果)并再回到思考-讨论所组成的完整过程。“课赛融合”运行过程中,學生在参加比赛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立德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驾齐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课程思程的实效性。
(三)根植民族文化沃土,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立足于本土特色,坚持开放办学的思想,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全过程,以企业项目为依托的毕业设计作品融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搭建以“广西民族技艺”传承与创新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基地,加强民族建筑设计、古建筑设计等理论研究、传承与创新等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推动民族技艺与现代时尚、科学技术的融合。
四、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
(一)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制
探索设计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发展的思路、模式与方法,不断丰富建筑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开发一批含课程思政内容的校本专业教材,扶持一批课程思政的教研、科研项目。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动态性的评价观念,将学生设计技能、理论知识、艺术欣赏水平、项目设计小组活动参与等各要素综合起来,再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考察综合起来,构建网格式多元评价体系。
五、建筑设计类专业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实施
(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本课程以“服务创造美好生活”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报国家和人民的培养”为引擎,以“以人为本、‘五新为基’、匠心为轴、文化为魂”为理念,围绕“家国情怀教育、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创新设计教育”三条主线(如图1),将哲学思想与爱国主义、现代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现代创意设计有机融合,将传统营造智慧与现代人居环境有机结合,将智慧生态元素与绿色发展相结合。以“五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隐显结合教育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达到本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20220920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