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职院校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2-09-2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王涛 李梅 岳军红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528

  [摘           要]  摄影测量与遥感是高职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内容抽象、逻辑严密、实用性强的专业必修课。针对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抽象理论多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团队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探讨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方法举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等问题,以期对类似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摄影测量与遥感;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16-03
  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两个文件对健全高校課堂教学管理办法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课程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3]。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全过程[4,5]。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研究热点[6]。从已有文献检索发现,研究者从宏观方面研究的文件较多见,从微观方面研究的较少。鉴于此,对地理信息类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探讨,力求对类似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思政建设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在顶层设计和课程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团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测绘精神、国测一大队先进事迹等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注重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同频共振,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深度融合。通过调研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系统设计课程学习项目和教学任务,并细化到知识点,挖掘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对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进行建设。
  课程团队借鉴国内成功实践案例的优秀经验,多角度挖掘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剖析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的奋斗故事,解读“影像中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摄影测量产业现状、应用现状等,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认可度与专注度,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的性格,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自我学习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达到“三全”育人目标。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基本思路见图1所示。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举措
  (一)归纳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首先,课程建设团队根据毕业生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和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的,制定或修订课程教学标准;其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划分知识点,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点,建设具有思政教育内涵及功能的课程教学资源;最后,按照课程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掌握课程学习内容和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意识。摄影测量与遥感是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的一门综合性技术,以影像为基础的摄影测量与以卫星为基础的遥感技术是当今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该技术应用面广、实用性强,是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应主动适应学生毕业岗位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形势。
  (二)优化课程教学方法,,渗透思政教育
  在课程知识点传授环节,结合应用场景、榜样人物、社会时事、技术发展等,融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通过介绍不同时期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变化,让学生站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解党和国家实施的重大测绘地理信息项目。在案例分析环节,将建设工程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引入课堂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后师生互动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重大建设工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此外,定期邀请国测一大队测绘精神宣讲团成员或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进校园、入课堂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行业认知兴趣,让专业技能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仅局限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含课内实训、整周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点同样应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授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术服务、生产性实训、横向课题、实际生产项目等,历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扩大学生视野。
  (四)树立教师榜样形象,坚持育训结合
  教学过程应坚持显性教育(技术技能培养)和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为提升隐性教育的有效性:其一,授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以扎实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与专业的技术技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传道授业,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其二,授课教师要善于从社会热点、新闻报道、重大项目进展、时事政治等方面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和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三,授课教师团队可结合“两会一课”、思想政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交流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优化各自的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提高教学成效。

202209201857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