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思考

2022-09-2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王婉如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543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凸显和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研究的重点话题。通过回归实践性的本质,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性的内涵解读到误区辨析,,立足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角度为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寻实现路径。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政教学空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0-0004-03
   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进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重要阵地,绝大多数发展困境都来自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正如马克思曾言:“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特质,解决其困境必须围绕时代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推动人类社会经历了革命性的更新与进步,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面前,在信息化发展与推动人的自由发展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践性亟待守正创新的内涵式发展。
   一、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旨内涵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如何规划、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通过帮助学生辨析思维认识领域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进而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应该讲,重视思政教育实践性是现代思政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则是实践性归于现实性和有效性的一种体现。简而言之,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是随着教育活动中的诸多要素:主客体关系、内容资源和场所被冠以数字化、智能化特征,较之过往时代大大加深了实践性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教育教学空间的创新发展。
   (一)教育主体间互动性增强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个体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不断加深,教育客体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级的需求,从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教学中教育者侧重理论灌输的“主导式”课堂模式被消解,受教育者需求关于个体价值观、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生态等话题的平等开放式对话,思政教育主体间互动性增强。简而言之,教育主客体的地位未发生本质改变,但对立统一的关系呈现多元化的内涵式发展。
   在思政学科理论话语与生活实践的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思政教育推动人主体性发展的目的也进一步凸显和完善。客体的个性化特征进一步凸显,对教育主体的理论深度和实践认知也提出更高要求,这便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社会交往关系中催生的一种关联性变化,对个体及社会交往关系、行为的重点分析成为加强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实践性的重要支撑。
   (二)教育环境发生多元性转变
   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育层面的突出作用表现在学习数据的快速计算和反馈、教育资源的更新换代、智能化测评、学习场所变化等方面。大数据信息技术通过算法加持对学生主体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将生成的有效信息充分运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具體而言,现代思政教学环境呈现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从教育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内容生成于人类文明实践进程,意在从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角度找到生命本体的价值生成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思政学科理论的整体性探究和实践性指导功能。在网络信息的基础之上广泛扩充教育资源,有助于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体系间的壁垒,呈现从学科理论概念到具体实践的创新转变,思政元素多元复杂的关联性和隐匿性特征被进一步挖掘,理论与实践主客体相统一的关系进一步加强。
   从实践层面来看,通过对数据量的分析更加精准地照顾到每一份个体需求。信息技术手段变身为智能学习助手、数据资源库等满足个体个性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单一空间向网络虚拟空间转化,数据信息对个体的教育驱动作用显著增强。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为思政教育提供高度的教学仿真场所,打破时空的界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困境
   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对学生个体学习大数据的加工、分析和数据间因果关系的呈现,在教学方法、工具、技术手段和理念层面推动思政教育实现转型升级。但这一过程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如教育技术异化与人的异化现象、数据分析技术的低效产出和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等,使得二者融合大打折扣。
   (一)价值理性的缺失
   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往往停留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初期阶段,这种以数据的原始输入、统计分析、结构化处理和学习者模式分析为主要目的的量化运算,容易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
   张海生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逻辑、困境与策略》中也曾提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不断催生教育技术的变革,但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大量为了数据计算而计算、为了融合而融合的问题。基于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引领特征,个体感知能力和实践参与指向往往呈现出深度复杂性,而简单借助量化、结构化的数据模拟分析来完善素质教育,往往忽视对虚假观念的破除和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性分析,呈现技术理性与人的价值之间的背离。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要实现与现代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考虑教育的本质复杂性,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

202209242101

相关文章:
  •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 2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 5 浅谈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 6 浅谈开展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 7 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 8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 9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探
  • 10 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探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