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丽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744
[摘 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分析高职体育
课程思政建设中强身健体增力的体魄引领、中华体育精神的品格引领、学习先进榜样的观念引领、大国工匠精神的心灵引领,探寻
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以体现思政价值引领的多元化教学目标、突出思政价值理念的个性化教学内容、重视思政价值引领的系统化教学过程、贯穿思政价值引领的现代化教学设计,最终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以体育人”的目标。
[关 键 词]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导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0-0013-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讲话精神高屋建瓴,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2020年,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发挥专业特点,全方位推进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已是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2]。
体育是大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铸魂”的载体。体育“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价值引领贯穿始终的体育课程,必将实现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锻炼习惯与健康意识的有效融合,于无声处实现“立德树人”。高职体育课程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学校体育的各个环节,,既要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錘炼意志,又要加强“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还要把体育锻炼和职业体能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所在专业、岗位的体能需要的分析,开展职业体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预防职业病、开展工间操、运动急救、运动保健等知识,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引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价值引领可以具象化为主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对其客体内部成员或进行一定的价值引导,使其具备符合该主体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就影响形式而言,价值引领分为显性价值引领和隐性价值引领,前者指公开表明主张,引领对象在被教化或影响时能明确感知到这种引导;后者指隐晦地、潜移默化地通过化解各类思想困惑和精神困扰,让引领对象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一)强身健体增力的体魄引领
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中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来表达强烈的体育强国强种观念。维新运动的旗帜梁启超发出“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最强音。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期望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去开创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来形象比喻锻炼身体并不会耽误工作的时间,反而会提高工作效率。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先天赋予和后天获得的综合固有特质,相对固定又具有可调和性。体质一方面取决于先天遗传,另一方面是后天获得所形成的[3]。体育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体育教学活动是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来促进机体各系统发展,提高生理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教学中加强思想价值引领,让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强身健体增力的价值引领,才能真正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美好愿景[4]。
(二)中华体育精神的品格引领
中华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5]。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现代体育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晶,是建设体育强国、实现健康中国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1959年容国团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喊出“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人生格言,成为多少青年学子的座右铭,激励着青年一代勇于攻坚克难,以拼搏的姿态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1960年,中国登山队前无古人地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勇攀珠穆朗玛峰,以勇于牺牲、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征服世界之巅,他们奋发向前、永不服输、挑战命运的登山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在强国之路上迎难而上,奋勇前行。1981年,排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男排与韩国男排在决赛相遇,胜者将代表亚洲参加世界杯。中国男排开局不利连输两局,在绝境中奋起直追,最终连胜3局获得了胜利。北大学子们沸腾了,他们聚集起来高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那个时代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传递体育精神,强化思想感召,突出价值引领,促进观念形成。
(三)学习先进榜样的观念引领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行动偶然或有意识地观察并无意识地进行学习,从而通过观察习得态度[6]。研究显示,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受体育兴趣、同学、榜样、媒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诸多因素中,榜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疫情让我们熟知了钟南山院士,不仅医术让国人安心,健硕的身材也让民众惊叹。他常说“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体育锻炼对保持身体健康和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飞人”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创造了9″83的亚洲纪录,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不懈的奋斗,训练中全力以赴,生活中极度自律,意志品质极度顽强,最终成就了速度的突破。北京冬奥会冠军苏翊鸣是单板滑雪大跳台中唯一一名两次成功完成转体1800度的选手,学习和挑战高难度都知道过程是无比艰辛的,唯有付出全部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校园里同样有优秀的榜样,要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发挥榜样的力量,感染和带动学生喜欢体育,生活自律,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0220924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