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庞文瑶 韩家玉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560
[摘 要]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还存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家庭,所以高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使他们更好地成才。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发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资助实施层面,贫困学生的认定依据不足、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资助工作队伍还不完善。二是育人工作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引导,良好消费观引领力度不足,缺乏感恩教育等。同时,还应加强对贫困生的认定,提高资助的精准性。高校要加强资助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资助育人队伍,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要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回归立德树人之根本。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0-0076-03
新形势下,如何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更好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应该同时兼顾资助和育人两项功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为进一步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含义与意义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含义
所谓资助育人,是指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大学生进行物资资助,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获得资助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使贫困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能够全面发展[1]。高等职业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对学生进行物资上的帮助,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的培养。在物资帮助上,即在政府、学校和社会有关人士的支持下,贫困学生得到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帮助,减轻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负担,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在思想教育上,则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由此可见,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物资帮助是其必要条件,思想教育是关键。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意义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高职院校是推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它的培养对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要重点关注贫困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培育具有“才”和“德”的现代大学生。“不让一名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资助育人是一种教育公平的表现。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占有量的不平衡发展,使贫困生难以负担学费、生活费或者是往返费用。资助育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让贫困家庭的学生在党、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下顺利毕业,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2]。同时,资助育人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可以防止他们出现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让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实践,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家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1.评估体系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目前高校所采用的量化评价体系为认定依据与认定级别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为认定依据进行量化赋分,为认定等级判定提供了直接的数据基础。但关于量化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分配,仍然有不同看法,有待于完善。而量化评估分数在某种意义上也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偏差,仅是“主要依据”或者“主要参考因素”[3]。所以,,对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核查,也有必要采取其他方式。
2.方法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困难生的确认,必须对所提供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确认,并采用统一的认定程序和认定分析方法。在认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只能使认定的结果趋向于“真相”。参考有关的证明资料、家访、民主评议、个别谈话、信函索证、大数据分析、量化评估等方法,为困难生的信息核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虽然方法比较多,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
3.材料确证存在一定的干扰性
生源地政府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但是因为后续资助资金不需要生源地政府承担,所以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审查没有严格的要求。家访可以帮助学校直观地了解家庭经济状况,但是在跨地区就读的院校中,这种方法通常会受时间和费用的限制。民主评议可以从评议点的设置中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和行为进行综合评估,但是很容易被情绪的亲疏所干扰,从而对民主评议结果的客观性产生影响[4]。个别谈话、信函索证亦有学生或信函反映夸张了家庭的贫穷状况。
4.消费监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应用为家庭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创造了条件。一些高校试图通过使用校园卡的消费数据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从而为家困生认定、识别、筛选提供数据支撑。但是校外就餐、外卖、制造虚假消费等因素,都对以上的举措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单凭校园卡的消费信息进行学生的消费行为评估还不够全面和客观,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消费信息收集范围,将主要支付方式纳入学生的相关消费采集中,而对其进行收集不仅是对个人信息的侵犯,还具有较大的困难。
20220924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