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考

2022-09-3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黄雅亭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536

  [摘           要]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强、部门法多、国家宏观调控与法律有机结合的学科,体现了国家意志、期望、政策、情怀等元素。在实际教学中,极易找到一些正面案例以及负面案例,引起学生的讨论和反思,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因此,与其他金融专业相比,,经济法更容易融入思政内容。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一步细化立德树人,提升经济法课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展现高职教育特色。立足“互联网+”角度,分析课程思政与高职经济法教学的改革途径。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0-0115-03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首要地位。长久以来,高职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常规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然而,因传统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教育实效性。为此,高职思政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和挑战。在经济法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價值观的树立。
   一、课程思政概述
   什么是“课程思政”?迄今尚没有一个清晰而又具有影响力的定义,专家学者们有不一样的观点:有的学者把“课程思政”视为一种教育模式,有的学者把“课程思政”当作一种“文化教育”,而有的学者则把它视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了解。
   (一)有效发挥思政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性
   在高职经济法教育中,开设思政课程主要是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和道德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有效贯穿思政教育,让所学专业呈现出思政特点,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促进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经济法专业元素,按照学生的具体学科背景,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针对性开展思政课教学,积极探索精准思想的实施计划。例如在经济法专业教学中,将金融、市场、法律等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理解思政课程,打破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壁垒。促进思政课程的更好实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是思政课教学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通过课程思政,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现阶段,高职思政课教材属于全国统一编发,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教师需按照不同专业学生,实现针对性、差异化的教学,通过不同案例和教学方式讲授思政课,体现以人为本,防止教学同质化,进而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促使思政课教学实现实效性、针对性的提升。
   二、思政元素与经济法教材内容结合的原则和方法
   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中绝不是“表面上的死板,脱离了专业的空谈”。在学科教学中,思政要素要“融盐于汤”。在经济法教学目标的制订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特性,并激活其自身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核心价值。
   经济法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内容有:会计法学、支付结算、税务实体法、税务征收法、关于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法律体系。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税务、劳动合同等方面知识,能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够识别并填写付款结算中的各项单证。
   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不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在于评价结构,其目的不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在于转变学生的价值观并树立理想信念。大学生的信任与否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云课堂”布置案例、阅读材料、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得出结论,而非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方式,在认知、情感、行为层面上认同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
   三、“互联网+”环境下经济法课程思政面临的机遇
   (一)“互联网+”为经济法课程的教育改革和进步创造发展平台
   教师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把课程思政概念和学生实际生活有机联系。
   (二)“互联网+”推动了经济法课程的思维模式与形式的创新,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
   通过“互联网+”技术,依靠其多样性、连通性,促使经济法课程知识结构得以创新,学生可随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互联网+”为我国经济法课程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创建QQ群、微信聊天群、社区论坛、开发设计App系统软件、编写微信公众平台、拍摄经典网络公开课,把教师编写的主要见解和主要具体内容根据在线教育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打破课堂的空间限定,在课堂之外的延伸进一步强化经济法难点和知识要点。
   (三)“互联网+”促进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打分,促进教师良性发展,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同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促进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升级。

202209242102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