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荣强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457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重要性与日俱增。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全面融入思政
课程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为切入点,从背景、含义、目标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全面融入高校思政
课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个人观念转变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就其实现路径,从教学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 键 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0-0142-0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前,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思政教学中的意义日益凸显,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样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基本字面意义上分析,强调人类之间的共同利益,要求从人的基本共性出发,求同存异,尊重彼此,共同发展,是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的全球性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其突破在于不以地缘、血缘等传统边界画地为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化解发展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其思想基础是承认人类社会、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民主、自由、发展等都是每一个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一国的发展不应以损害他国为代价。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意高远,是对旧有的、狭隘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观的摒弃与发展,超越了文化、种族、国家、意识形态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思考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中国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于高校学生的重要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传统文化思想之上,对于当代大学生转变思维、深化认知、扩大格局、拓宽视野意义重大,立足中国看世界,坚定“四个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传承发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自《礼记》的“大同社会”思想,描述了中国古代先贤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出自《论语》中的“和而不同”以及“以和为贵”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直接应用。
2.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行动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国与国之间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和世界发展利益,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源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判断。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但面对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点,如何构建系统、科学的世界观成为高校思政课程面对的重要课题。
1.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复杂程度日渐增强,面对各种思潮,,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困惑与迷茫日渐显现,现实与理想的博弈、利己与利他的取舍、国家与世界抉择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2.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
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其明确的特征:既是实然的事物,又是应然的事物,主权国家是其基本行为主体。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平等、相互独立,但同时又会带来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告诉我们,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家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携手而非对抗。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仅从中国的视角去看中国是狭隘的,仅从世界的角度去看中国是盲目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
3.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去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改变人们落后、陈旧的观念,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而非竞争关系,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需要我们以保护作为回馈。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础条件,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才能使其免于人类活动的破坏。
(三)培养符合要求的大国公民的必然要求
2022100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