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青 谢金艳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462
[摘 要] 高职
英语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坚定中国立场、兼具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聚焦“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
英语类
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建设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提出框架内容,意在为广大外语教师在资源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教育;“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框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07-03
一、引言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常态化探索与实践。[1]高职院校外语教育处在中外交流的前沿,对青年的“三观”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外语课程思政是与语言文化知识同根共存的育人养料。只有养料供应及时、充足、适宜,才能为青年成长增值赋能,从而培养出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学术界外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成果较多。2022年1月,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词“英语课程思政”和“外语课程思政”,按照被引量排序,,对被引次数为15次及以上的120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功能。如张敬源、王娜立足外语教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属性,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2]文秋芳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3]
二是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和实践探索。如安秀梅阐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實现路径,并指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是关键,改革教学内容是核心,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是重点。[4]梅强介绍了江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指出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做好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资源开发。[5]文秋芳提出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框架,为外语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上提供具体操作建议。[6]
三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如张敬源、王娜提出外语课程思政的总原则是隐性教育原则,并提出了四项具体原则:设计注重融合性、目标强调潜隐性、过程崇尚自然性、方式凸显暗示性。[7]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是围绕大学英语、高职公共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或者专业英语的某门课程论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思政教育资源作为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起点和课程思政工作的抓手,许多文献指出了它的重要性,也列举了目前使用的资源,但是对于如何建设资源、应该遵循什么原则等没有给出具体建议。
笔者认为课程思政资源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所有显性和隐性资源的总和,包括教师常见的教材和自选材料、校内外优秀的教学设计和管理经验、教师本身的素质以及师生良好的相处之道等。在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资源还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行业企业的相关资源。英语类课程思政资源既包括英语文本呈现的资源,又包括抽象的精神资源。本文基于这样的理解,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学院旅游英语专业英语类课程为出发点,结合团队教学实践,解释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框架的依据并提出框架内容。
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框架的构建依据
(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五大重点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以及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8]
(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一校一品”和“一院一策”
2016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推出北京市职业院校德育“一校一品”项目。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聚力打造的“燧石工程”被认定为优秀德育品牌。
此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倾力打造二级学院“一院一策”成果。国际学院以“三创”品牌为契机,打造“四心”教育。“三创”即创新国家职业教育“英语+”顶层引领品牌,创建北京高职特高英语类专业品牌,创设高职产教融合国际化特色示范品牌。“四心”即凝心聚力培育红色青院、尽心尽力筑梦文旅青院、独具匠心建设产教青院、潜心贯注打造国际青院。
旅游英语专业教研室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德为先—文为基—技为本”的专业课程思政“中轴线”,意在通过四大课堂(专业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和社会课堂)培养崇德向善、文化铸魂、技艺强身、创新赋能的新时代青年。
(三)《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版)》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版)》明确本专业就业领域为涉外旅游服务行业。毕业生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目标凸显八个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健康成长、职业道德规范、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北京“四个中心”和国际视野。这些关键词符合《纲要》列举的内容和学校德育要求,同时突出了专业办学的地域特色。
2022100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