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秦小娟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845
[摘 要] 思政教育在
大学生的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了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发挥出来,高校应以新型思政课程理念为指导,提升
大学生的思政能力。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将思政教育以课程的形式在大学中展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思政知识,建立良好的思政思维,为其将来走进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当看到思政课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政课程融入不够、教学内容不完善等,为了提升思政课程的建设质量,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完善,充分体现思政课程的价值。
[关 键 词] 思政课程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13-03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在高校实行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政观,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良好的品质,思政课程对上述品德的形成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思政教育也应当顺应时代的需求,加强改进,在大学生中做好引领作用,为实现多元化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作出贡献,结合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探索思政课程建设的新路径[1]。
一、大学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背景
从目前的大学教育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在大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广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已经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融为一体,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二是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三是大学教育的多元化。立足这三个主要的角度,才能在思政教育课程建立过程中深刻挖掘此门课程的价值。
(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各方面都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会滋生一些腐朽的思想,如利益至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思想往往借助互联网进行全面传播,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总而言之,当前的社会环境日益严峻,,一些不良思想无孔不入,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2]。
(二)学生思想的多元化
和基础教育相比,大学教育比较自由、包容、开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来说,其已经成年,能够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也应当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复杂的,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相互掺杂的,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思想往往受到家庭、校园和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就会导致其思想的多样化,如果再受到社会思想的冲击,将会更加复杂。因此,教师、社会、学校等就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作出正确的思想指导,使其摆脱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大学教育的多样化
如今处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多种多样,且大学教育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大学教育着重培育专业型人才,因此,高能力、高素养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当前的社会中,大学教育逐渐显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建立在“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上,因此,大学教育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如果仅仅依赖过去的无体系性教育,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程应运而生[3]。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教师的思政教育观念
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与建设不是一种短期性的任务,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整体性工程。在此进程中,高校应当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一种新型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阐述:一是转变思政教育方法,加强思想认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相关的教师应当增强思想意识,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将思想观念转化为行动,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思政课程达到育人目的,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价值观。二是提高思政教师和各类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加快思政教育建设的进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应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应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等,教师应提升自身的领悟力,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自身的行为和行动中,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思政教育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对此,教师应持续加强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能力。此外,各类专业教师还应给自己持续充电,形成完善的知识储备,引入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爱上思政课程,自觉学习思政知识,形成良好的气氛[4]。
(二)牢牢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当逐渐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积极运用互联网教育这个有效的载体,建立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首先,在思政教育进程中,为实现多元化育人的目标,高校和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工具,构建新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凝聚共识,积极宣传思政知识,建立线下和线上协同的思政教育体系。例如,高校应当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定期向学生推送思政知识。其次,高校应结合思政课程,注重思政教育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依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对思政课程中的教学知识有机分类,依据不同类型的思政知识,将其储存归纳到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并分板块运行,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需要的思政知识,不断地增强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最后,在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进程中,应当紧紧抓住思政教育的主动权。高校应让辅导员或思政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指导员,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保障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当前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有时对外界信息不能及时甄别,一些錯误的思想和价值观会乘虚而入,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出现错误的行为。因此,网络指导员应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专门的思政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5]。
2022100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