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2022-10-1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林衍盛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546

  [摘           要]  劳模精神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是党宝贵的精神资源。把劳模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既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也是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作为高校核心思政课,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较好地阐释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大学生把劳模精神内化为道德品质。面对机制不健全、教学力量薄弱、学生劳动素养偏低等问题,高校应从强化教学力量、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思政课建设,把劳模精神更加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
  [关    键   词]  劳模精神;高校思政课;时代意义;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3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麗的社会风尚。[1]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模精神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一、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4个字表述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自古以勤劳著称,中华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劳模精神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劳模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从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再到当前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劳模精神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2021年9月,劳模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确立为党宝贵的精神资源。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军民生产;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探索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新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计其数的劳动模范冲在前面,挥舞旗帜,把共产党人勤于拼搏、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劳模精神融入“原理”课程的教学分析
   劳模精神是千百万优秀劳动者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生动写照,是广大人民群众勤劳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经验总结,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把劳模精神融入“原理”课程,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阐释劳动的本质和价值,更加深刻地揭示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进而在情感和理性层面唤起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情感共鸣。
   导论部分,引导大学生把资产阶级“异化”的劳动与我们当下的劳动进行对比,使其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的同时,更加明晰当前来之不易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更加珍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和身份。
   第一章“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部分,可以把劳模精神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结合起来讲解:一方面,劳动受具体时代物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像众多的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一样,充分调动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创造美好生活。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部分,把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阐述,着重阐释敬业的时代意义和内涵,通过列举劳模先进事迹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树立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勇于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加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律自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部分,把讲授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与劳模精神、劳模故事结合起来,在阐释好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基本趋势和走向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明晰其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角色,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部分,在透彻分析劳动力作为资本价值增值源泉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剥削和压榨的本质,并通过有机融入劳模故事,引导大学生明晰社会主义的劳动是出于对他人、集体和国家的热爱而自主、自觉、创造性地劳动,明晰我们的劳动更多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不像资本主义国家,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部分,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阐释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明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所需要经历的历史过程,进而更加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劳动的多样性和局限性,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有更加合理的认识,更乐于接受技能型劳动,走技术报国之路。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部分,须着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劳动模范的光辉事迹,把不同时期的劳模故事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凸显每一个“个体”的劳动价值,引导大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每个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积极创造和不懈奋斗。

202210072304

相关文章:
  • 1 重建设 强管理 创特色
  • 2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策略
  • 3 趣味作业之初中信息技术“电子档案袋”作业的管理
  • 4 初中体育教学“阳光体育”理念初探
  • 5 探讨初中音乐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6 探析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 7 初中美术教学中乡土资源的融入
  • 8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 9 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 10 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