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婉如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2期 本文字数:2629
[摘 要] 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寻求思政教育网络实践平台的新发展,借助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提升思政育人效果。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信息种类庞杂、良莠不齐等基本特征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困境。对思政网络平台教学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加强思政教育实践网络平台建设,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新时期推进思政网络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思政网络平台;实践教学;整合;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031-03
如何理解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本质内涵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可以说,人类的认知过程及认知客体都是从属于实践的,教育教学过程本身更是通过不断寻求新的教学实践模式为学生建构起理论基础与价值教育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主体的成长发展与智能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紧密连接,精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计算、动态分析、精准预测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考点和切入点,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的融合提供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思政网络实践平台通过筛选、整合海量信息资源精准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体特征,有效形成网络资源合力,守好网络思政空间的大门,进一步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于是从把握“以人为本”的教书育人规律出发做好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工作就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高职院校思政网络平台的现状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不断更新的网络教学资源为思政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探索。为深层次落实思政教学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理念,各高职院校积极推动集校外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现场教学、校内实践活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分享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网络实践教学。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尤其是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互通共享、线下学习与线上数据分析的精准对接、平台间的协同育人实效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建构完整的教学体系,致使师生互动未触及思政教育教学的根本层面——育德铸魂。经研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网络平台资源出现学科门类构建不规范、资源分散不统一的现象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涉及不同年级、多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学生隶属于不同年级、不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于网络平台的选择繁多,各类平台大多只就思政教育实践的某一方面进行单一重点研究,导致出现教育资源分散、原则理念模糊、教育过程不完整的局面,使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学科间的联系,无法完成线上线下的转换。同时,现有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没有依据学科门类进行科学划分和体系化整理,只是网络海量信息的简单叠加,忽略已有学科间所具有的逻辑架构和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元分散的网络资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产生一定阻碍,难以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二)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多采取学生自行上网搜集资料并参观校外红色教育基地或观看网络视频资源、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从实效性上来讲,首先,统一组织学生参观校外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受到组织管理困难、人力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阻碍,无法有效完成实践教学资源的深度转化;其次,高职院校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理论基础较差,网络有效资源整合能力欠缺,致使实地考察、参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同时缺乏实践教学的后期反思性考核;从师生互动层面来讲,简单地上传学习资源和发布作业与讨论难以建立良性且深度的师生沟通渠道,互动沟通不及时、形式乏味单一,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呈现重形式轻内容的割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提高,无法凸显出网络资源的教育作用。
二、思政网络平台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統教学空间的限制,降低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实体教室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占比,如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大班授课模式、纯理论教学难以真正使思政育人观念入脑入心,集体实地参观等实践教学方法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多方限制,这使得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始关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整合工作要求探索和构建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切实融合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对网络资源的科学甄别和有序整合,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同向而行,这种高度重合意味着人的主体生活、关于人的社会统一性问题的思考、信息资源的获取路径都更多依赖于网络客体,虽然资源更加丰富,但存在网络异化现象,如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中通过劳动得以满足需求、实现发展的合理关系容易被数字化的网络空间所侵蚀和异化。当然教育主体中的教师也因为技术手段的发展而陷入工具理性的思潮中,缺失价值理性。从这一维度出发,整合和建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将思政教育主客体互动延展至网络空间,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思政教学的智能信息化和学生自主协作式学习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探索工作的重大创新。通过做好网络平台数据资源的计算和分析,有效摸索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多维度实现对学习成果的可评测、可分析,从而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工作对培养现代化职业人才的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的有机突破。
20221014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