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秦明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2期 本文字数:2426
[摘 要] 以“海运整箱货物订舱操作”工作任务为例,阐述了信息化教学在落实过程中体现能力目标以及任务重难点的设计方法及教学成效,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职教信息化教学改革和货运代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国际货运代理;实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100-03
一、
课程分析
国际货运代理
课程以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赛项技术文件为参考标准,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理念,模拟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课程内容贴近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工作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考查学习者的货运代理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一是体现教学成果,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货运代理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瞄准高水平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成果,引领和促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提供思政支撑,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为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智慧转型发展助力。
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11個学习情境:客户获取、业务洽谈、客户需求响应、客户回访与关怀、订单受理、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订舱操作、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装箱集港、海运进口货物换单操作、海运进口货物提重还空、账单制作、业务单据归档。
二、整体教学设计
(一)重构课程教学
教材知识更新较慢且全线落后于货运代理市场业务,为构筑职业和技能相融合,符合实践教学新的需要,重构国际货运代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业务式处理。依托真实的工作情境为教学背景,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切实问题为教学主线。本教学任务为任务六: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订舱操作,该项目是本门课程的核心业务环节,预计8学时。本文以“海运整箱货物订舱操作”教学单元为例,介绍了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法及成效,为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二)教学模块示意图
(三)学情特点分析
1.学生特征:授课对象为物流管理专业第四学期的学生,学生为普通高中毕业,对涉及将来就业的货运代理业务兴趣浓厚,但课堂活跃度、自主学习度不足。
2.知识水平:学生已学过物流基础、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前期课程。
3.能力基础:本学期已完成项目一到项目六的学习任务,已受理客户订单,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选择集装箱、核算集装箱数量、选择船期、向船公司订舱。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任务目标
(1)能够掌握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订舱操作的流程;
(2)能够根据订单中货物的尺寸与数量信息,选择集装箱类型,计算集装箱数量;
(3)能够根据订单中时间与成本要求信息,查询船公司、船期信息,选择船公司以及船期;
(4)能够根据货物相关信息,向船公司订舱。
2.重难点
(1)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订舱操作的流程;
(2)集装箱数量的计算;
(3)船公司与船期的选择。
3.知识目标及对应的能力目标
(五)信息化教学策略
1.针对学习情况,开展混合式教学。以“体验+互动”线下课程为重点,融合“开放交互”线上慕课(教学团队自制课程配套慕课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突出学生主体,教学做悟一体化。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认知、增强感悟,实现“做中学、做中悟”。
3.结合业务背景,提供全程案例示范。以基于业务背景的全程示范案例贯穿业务的推进过程,为学生有效学习搭建脚手架,为学生开展创业行动提供参考。
4.提升学习效果,序化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做到每节课“5个1”(1个任务+1个训练+1个案例+1个视频+1个总结),生动化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便于理解掌握要点。
5.依托实训平台,增强创业真实体验。课堂教学借助络捷斯特公司提供的国际物流业务实训平台,全程推进国际货代项目,实现讲练结合,学生在实践演练中掌握创业各环节要点,增强真实体验。
6.支持业务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配合业务设计、联系校企合作的货运代理企业提供工作岗位以及必要的培训及工作支持,开展校外业务实践活动。
三、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超星平台,开展“课前自学、课中教学、课后助学”的教学活动。
(一)课前自学
运用超星平台将相关资源上传,,教师提前发布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及App,开展非面对面的合作学习与互动,拓展学习时空,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课中教学
以业务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引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的目标。
20221014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