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令霞 祝木伟 张书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533
[摘 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把握新时期德育的内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提升德育成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分析德育工作“四个不高”的基础上,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根本遵循,构建“四个聚焦”德育工作体系,设计“以德为先”“四维引导”评价体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提升了德育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四维引导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21-04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育人德为先,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其工作格局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建设路径,构建更加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德育的内涵及其独特属性
(一)德育的内涵变迁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提“道德教育”,指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1912年,蔡元培撰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1995年,官方语境中的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涵盖了思想和政治教育;1998年,增加了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又增加了法律教育。百度百科中对德育的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由此可见,高职德育是指高职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高职学生品德的活动,它不只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是灌输式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教育,还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技能型社会等更高意义上的全方位育人的知行合一的大德育。
(二)高职院校德育的独特属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
1.类型特征决定高职德育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凸显其特色。不同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能够在某一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具有高等性,又具有职业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重要特色,这种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对德育工作提出了职业性要求。高职德育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审美等内容之外,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择业、创业、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些职业素质必须体现在高职生接受德育的全过程。
2.工匠精神彰显高职德育的社会性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学生走出校门,必须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德育应优先在适应社会维度上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建设一支重知识、善技能、会创新的产业大军具有重大意义。高职毕业生是社会主义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更高的要求。高职德育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围绕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工匠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水平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中国创造”。
3.技能社会深化高职德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3]。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高举“技能型社会”这面旗帜,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高职德育应顺应这一现实需要,促进学生个体技能的全面发展,并通过毕业生促进整个社会全体公民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从技能成长的规律和途径看,高职德育必须坚持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將价值追求内化为自发的行动,把德育的实践与专业的实践统筹设计,一体化实施,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冲突与融合加剧,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亟待解决的“四个不高”问题。
2022102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