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章莹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601
[摘 要] 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它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产教融合已逐渐成为推动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构多元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体制机制等多因素限制,产教融合的过程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恰好为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利益集团搭建了一个平台,凭借其多元共治、安全共享、全程留痕、高效合作等核心理念,有助于缓解人才链供给侧和产业链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有助于促进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有效参与产教深度融合,有助于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社会共同体的生态模式。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区块链技术;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33-0033-0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一次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随后,《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重大政策,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提出以企业为重点、行业为支点、城市为节点的产教融合改革路径机制。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再次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可见,产教深度融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最直接的影响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对我国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存在缺乏多元主体共治理念、产业发展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应侧不匹配、缺乏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等现实藩篱,阻碍了高职院校产教的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通过高信任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彼此信赖的可靠数据库,其推广应用是产教融合的新契机,也是协调产业融合的新载体。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思想,探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以培养与新型产业生态和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健全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二、区块链技术与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耦合性分析
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融合,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能随时应变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因此,教育链和人才链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链形成共生模式,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块链作为多种技术的集大成者,能构建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可靠的合作机制,为解决现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困境提供了一种新视野,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一种新动能(如文末图1所示)。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困境
1.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体能动性亟待提高
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企业主体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产教融合创造的经济价值,部分企业担心其他企业搭便车享成果,部分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使命。相比较,企业更愿意为内部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而不太愿意将产教融合纳入自身的发展价值链。即便我国拥有强大完善的产业体系、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产业链和教育链间缺乏良性互动,协同育人效果不佳。
2.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完全确立
早在1926年职业教育先贤黄炎培先生就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办学方针,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由此衍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思想主张[4]。产教融合不仅牵涉校、企、政,更应凝聚行业组织、社会机构、家庭社区等多方合力,统筹规划布局发展,才能贯彻社会融合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真正实现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
3.产业发展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应侧匹配度不高
1918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教学要围绕实际生产活动展开[4]。美国“职业主义”理论代表大卫·斯尼登在其社会效用理论中提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适合产业直接需求的高技能人才[5]。教育部发布的若干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基于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见,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是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也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依据。在人口红利消失和用人成本上升的压力下,重复性强、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已被机器人和流水线替代。然而,人才链供应侧却未能完全契合产业链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的变化。
4.产业链与教育链间资源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重塑了众多行业的形态。然而,产业链与教育链间未搭建合适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平台,导致教育链育人的课程内容与产业链的实际活动脱节。职业教育仅依靠教材这一固定载体,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来自行业、企业的案例素材,更需要多样、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
2022102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