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迎霞 严文荣 宋佩豫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470
[摘 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培训教育两大类。乡村振兴关系到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影响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只有依托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全方位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力拓展农村农业人员的培训范围,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双重任务的共同提升,达到职业教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发展,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步伐。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41-04
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职业教育的有关问题做出重要指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但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即职业教学和职业培训(即学历性和非学历性)。同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美丽乡村描绘了美丽画卷,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20字方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为实施乡村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政策,明确长远方向,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为什么中央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会给乡村振兴提供哪些优质资源?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有哪些必然联系?如何依托职业教育来助力乡村振兴?是本文阐述的主题。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两大类,其中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是学历性的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政府开办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学)来承担完成职业教育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文化水平和职业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而职业培训是非学历性的教育,包括对职工的就业岗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乡村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等,其目的是通过培训,让学习者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学习从事本行业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岗位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满足培训者个人和工作岗位需要。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校外职业培训作用发挥欠缺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在校生的学历教育,与校外的职业培训相比,无论从教学目标的制訂上、职业院校的财力支持上、学院教师的人员配备上,都略显薄弱,在教学计划中,对乡村振兴全方位所需人才缺乏有针对性的实地考察,致使职业院校培养方案对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不够详细具体,职业院校的能工巧匠也没有走出校门、迈进田间地头做技术性的指导,乡村振兴所需的技术技能还停留在书本理论上,乡村人员的职业理念、岗位知识和务农技巧还没有通过职业培训得到提高,尤其在“三农”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致使乡村振兴步伐缓慢。
(二)乡村振兴缺乏技能性人才
由于我国城乡差别大,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都愿意到城市就业,不愿意再回农村,致使农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人才,在我国西北地区更为突出。虽说国家也在出台相应的回乡就业优惠政策,但是返乡就业的年轻人相对很少,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完成。
(三)乡村地理位置偏远及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
我国大部分乡村都处于偏远的山区,地理位置复杂,道路不畅通,信息闭塞,农民观念陈旧,耕地技术偏低,给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带来不便,尤其是我的家乡——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优质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新型的农业技术引不进来,乡村面貌改善不大,给乡村振兴带来现实困难。
三、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稳则国家稳,农村兴则国家兴,没有农业农村的兴旺发达,就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发展乡村振兴,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积极挖掘和传承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农村生活环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以现代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优化提升农业生产力来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壮大农村不同地域的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优质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为标准,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结合各地不同的资源,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2022102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