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郑乐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671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以浙江省S校为例,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现阶段基于科技创新竞赛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痛点,探讨构建“一体两翼三驱动四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路径,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双创”人才提供经验借鉴。
[关 键 词] 科技创新竞赛;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45-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华夏大地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重磅发布,[2]“创新”二字在不同内容板块中被着重提及15次。在2021年度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挑战杯”全国
大学生竞赛(含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同属于本科生培养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并被单列赋分,足见顶级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
浙江省S校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高校,正身处抢抓高等教育强省,全力推进学校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期,其教育教学改革应将自身的发展与建设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让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协调共进。近年来,浙江省S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实现了多项科技创新竞赛的历史性突破,但依然面临较大的瓶颈,与顶级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对现阶段浙江省S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参与现状展开调研,为探究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提供决策参考。本次调研以浙江省S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对科技竞赛的认知、参与科技竞赛的意愿和态度、参与科技竞赛的驱动力与阻碍、科技竞赛机制评价等方面对S校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84份。
一、探究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路径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是基于实证的调研为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提供决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3]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着眼长远、聚焦聚力推进重点任务,探求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新路径。
二是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提供新视角。以往关于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多基于产教研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开展分析,而将科技创新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问题相关联并展开具体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切入点更为聚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载体出发,梳理当前浙江省S校基于科技创新竞赛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培养路径探究、后期效果评价与反馈等都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为课题研究层次化和体系化提供理论支撑。
(二)实践意义
一是对学生来说,有利于助力大学生明辨专业学习方向。科技创新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必要载体,通过探寻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路径,能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竞赛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拓宽视野、博学求实、开拓创新,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是对高校来说,有利于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一线实证调研,把脉现阶段浙江省S校存在的如科技创新竞赛激励机制不完善、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竞赛与“双创”课程教学融合度不够等问题,有助于优化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为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三是对社会来说,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竞赛成果转化落地。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式的“校企无缝对接”,应强调“智慧性、有机性、系统性”,在保障专业教育效能的前提下,可通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拓宽培养路径,实现校企协同备赛,培育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扎实专业基础、良好社会适应功能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二、影响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要素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因素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关键要看其创新创业意识是否成功激发,但“00后”大学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新创业意识相对滞后于国家社会对其创新创业的客观现实要求。首先,大学生群体缺少创新创业内驱力。“考编”“考公”越来越热,挤进“体制内”,捧上“铁饭碗”成了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极少部分学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尝试创业,而不是发自内心向往创新创业,难以享受创业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对创新创业内涵认知尚浅。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通过实践开展经营性活动,对创新创业全流程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有限,单凭一腔热血难以撑起整个创新创业全过程。最后,“00后”心智不够成熟。“00后”群体大多生活条件优越,抗挫能力有限,面对前路未卜的创新创业项目,容易陷入既向往成功又焦虑踌躇的心境,意志力摇摆,自信心缺失,对创新创业前景缺乏系统把控。
2022102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