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静 李谞卓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465
[摘 要] 为符合创新
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以解决信息时代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求职问题。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对
大学生创新精神、
创业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如火如荼。基于此,阐述了信息时代下做好
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深入剖析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教育新思路,以符合信息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关 键 词]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61-04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是一项专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性文件。意见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创业是促进社会稳固发展的关键途径。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鼓励其创新创业。但是,现阶段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缺少关联性、创新创业课程不合理、缺少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师资力量不完善、学生创业方向迷茫等。基于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提高双创能力提出以下相应的新思路。
一、信息时代下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双创)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关注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1]。引起学生通过知识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热情。
(二)转变教育观念
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其创造能力,导致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快速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进一步革新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这不单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其成才的教育新观念。
(三)补偿教育的不足
传统教育没有系统化的模式,只是通过各门学科,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却没有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没有系统性。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面临就业的问题,想要在社会中取得成就,应当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信息时代下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弥补教育的不足,,培养更多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四)优化学生就业环境
信息化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优化学生的就业环境,为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现阶段,针对高校毕业生来讲,就业环境十分严峻,做好对其创新创业的指导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推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创业的项目中,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
(五)缓解供需矛盾
创新创业的探究,能够合理地缓解社会产业人才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随着我国发展战略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社会市场层面,急需创新的项目来维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生,便成了市场转型发展的核心元素,为社会的高质量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强化竞争力
信息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压力。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贴合市场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缺少关联性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统一发展的[2]。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把两者分成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专业的科目设置不合理,没有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契合度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不强,未能达到双赢的效果。这种关联性的缺失会额外给学生造成学业负担,学生无法正确地对待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缺少了积极主观的态度,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新创业课程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时候,并没有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宗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内容重复度较高,并且落后于新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讲解,无法进行关联性的表达,这对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在创新创业教学中,仅仅是督促学生完成日常学分,在制订方案时,没有按照实际的创新创业需求进行妥当的课程学时安排,因此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科学看待创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符合教育教学的政策。
(三)缺少产教融合平台
从宏观来讲,还尚未确立教育与产业的有效融合,二者之间也缺少良性的互动。部分地方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层次的培养、规划和布局等方面,和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从微观来讲,还没有正式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的培育机制仍然处于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普遍存在,急需构建一个创新创业的教育融合平台。
2022102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