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2022-10-2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唐海珍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4期 本文字数:2602

  [摘           要]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事关党的使命宗旨和民生福祉,是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滞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缺乏;大学生生态意识宏观认可但微观模糊,个体生态文明知行脱节等问题。要积极构建“六位一体五翼齐飞”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全覆盖通识类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各具特色可推广示范的生态文明实践体系。
  [关    键   词]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六位一体;五翼齐飞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16-03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作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部署。由生态环境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尤其是在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亟须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养绿色思维方式,养成绿色消费和生活习惯,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深化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高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依照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整合多个教育主体,,通过相关课程开设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实现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之目的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培养其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坚定其保护自然的使命意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成效也是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水平,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时代命题。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逐渐被“人类中心主义”“技术统计主义”所影响,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事关中国向何处的重大发展理念上,时代新人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人民群众对更多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具备人类情怀和良好生态环境素养的一代新人。只有通过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社会主义,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重任。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现实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2018年起,教育部和各省市陆续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整合高校当下的育人项目、载体、资源,重构长远的育人格局、体系和标准。这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创新举措,形成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的长效机制。其中,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三全育人”的现实需求和必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内在地包含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的目标。办好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然是“三全育人”的行动指南。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必然要求。“和谐”蕴含三层含义:一是宏观层面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中观层面的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微观层面的人与自我的和谐。通过构建以上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大学应着力培养知晓“生态美”而有较高生态素养,打造“社会美”而有较强社会民族责任感,追求“自我美”而身心健康、创新进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大任的时代新人。基于此,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态素养,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付诸实践和行动,必然是我国新时代“三全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一方面,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一是成为“生态人”。“生态人”应具有充分的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能遵循自然规律,能做到知行统一。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承担起将“人”培养成为人性完善、人性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拥有“生态适应力”。这种生态适应更多的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适应,是通过学习改变行为特性从而使人变得与生态环境更为适应甚而促进环境改善的行为能力。我国近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和国家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逐渐重视,使得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得到普遍提高。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等问题。要破解這一难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从生态文明认知、情感培养着手,以生态文明意志、信念培养为突破口,以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落脚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202210212205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