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审思与探索

2022-10-2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陈小霞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4期 本文字数:2841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大思政教育全新的方式,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助推“三全育人”落地落实。地方红色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域优势,是“课程思政”的显性资源。地方红色文化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将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课题。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深入研究,重构课程育人的立交桥,这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聚焦和亟须破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难题。
  [关    键   词]  红色文化;“课程思政”;审思;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30-04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历史源泉,也是培养中国精神、中国担当、中国力量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当下,高等学校结合校本资源开启云课堂,结合课程思政理念,指导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本文结合地方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分析教师主体、教学方式和传播方式存在的问题,展开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一、地方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一)共同性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重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拔节孕穗期”为当代大学生增添鲜明的政治底色。蕴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地方红色文化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耦合性
   地方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有共产党员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有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时代品质,还有中国人民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这些无不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信念以及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2]地方红色文化有跨越14个省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还有“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等等。[3]这些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地方红色文化,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优秀的教学素材,为引导青年求真务实提供了积极的理论依据。
   (三)互动性
   地方红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深刻的时代精神和价值体系,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中,以就业为导向,肩负着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立足地方发展实际需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高校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是高校课程育人政治方向、教学途径及生动实践的需要,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自我辨识力、批判力,增强当代青年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4]积极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三全育人”的迫切需要,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四)大众性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就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互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具体化、通俗化的内容,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地方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地方红色文化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切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红色文化传播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困境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必须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由于社会背景的变化、教育受众的代际更新等原因,使得地方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遇到了困难。在创新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及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过程中,存在教学主体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知不足、学校育人机制不健全及传播方式难以创新等重大挑战,导致教育成效与预设目标差距甚远。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主体的红色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能否得到有效落實关键在于教师,尤其是教师的思政意识和素养。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关系到教师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文化自信,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以及终身发展,关系到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教育教学中,认识到思政育人的重要性才是迈开“课程思政”的第一步。然而,大部分专业教师思想上还存在懈怠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等”着学校具体考核要求,总认为不会做、不熟悉;“靠”同事或专业带头人,希望他人先做,而自己常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要”的是一份安逸的工作,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不准。如果学校没有明确考核要求,便“一意孤行”地认为教好学生一门技能才是“硬道理”,忽略了思政育人的重要价值。对于文化素养的自我提升,尤其是红色文化素养的提升更是心不在焉,从而导致重技能水平提高,轻思想政治素养提升,重学生学习显性结果,轻思政育人的隐性价值。这一重要原因使得教师很难用心去学习研究思政育人与课程教学同向同行的问题。

202210212205

相关文章:
  •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 2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 5 浅谈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 6 浅谈开展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 7 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 8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 9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探
  • 10 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探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