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玲 吴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4期 本文字数:2859
[摘 要] 基于我国日益突出的老年衰弱问题,分析衰弱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以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整合、优化健康教育资源,以期增强老年人、医务人员对衰弱的重视程度,同时为当地政府、医疗机构开展老年衰弱管理或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最终促进健康老龄化。
[关 键 词] 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研究进展;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138-04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衰弱因其患病率高、危害严重,已成为老年医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系统评价显示[1],我国养老机构人群衰弱患病率为44.3%,医院人群衰弱患病率为22.6%,社区为12.8%,且年龄越大,衰弱的患病率越高。衰弱不仅会降低老年人自理能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还会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认知功能减退、失能及死亡等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医疗照护负担[2]。Gill[3]指出衰弱是一个动态发展、可逆的过程,若能早期识别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甚至逆转患者的衰弱状态,避免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因此,及时、全面地普及老年衰弱健康教育,减少衰弱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衰弱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对老年衰弱的调查多集中在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不同区域、年龄、性别及调查时段的衰弱患病率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如西南地区Chen等[4]报告社区人群衰弱患病率为12.7%;Fan等[5]对三甲医院衰弱患病率的调查结果为18%;侯晓琳等[6]研究显示养老机构衰弱患病率为55.69%,且都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此外,社区中男女衰弱的患病率分别是9.2%、12.9%,医院中男女衰弱的患病率为23.3%、17.9%[7]。对不同调查时段患病率的结果分析可见,衰弱患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外对于衰弱的研究较早,不同地区和机构的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如系统评价显示[1],其社区衰弱患病率为10.7%,且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而Oliveira与Joosten对住院患者衰弱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分别是46.5%、40%。可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衰弱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由于衰弱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衰弱早期处于健康和功能维持与缺损的平衡阶段,其表现不典型且不易发觉,在此阶段提供合适、有效的干预,能够提高老年人机体的储备能力,延缓衰弱进程,减少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目前衰弱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更加重视在影响因素、干预方法和不良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分析方面,而对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亟待提高。
二、老年衰弱健康教育的内容
衰弱是介于健康与失能的中间状态,涉及老年人多个生理系统储备功能下降、机体易损性增加、维持自稳态能力降低及抗应激能力减退,也是可预防且可逆的一种常见老年综合征。大量研究表明,老年衰弱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社会人口学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营养状态、精神心理状态以及疾病和用药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尽早关注衰弱问题并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对预防、控制和延缓老年衰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营养状况
营养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保障,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易发生营养不良,而已有研究证实,营养不良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8-9]。营养不良与老年人肌蛋白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但有效的营养指导及干预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衰弱进程,甚至逆转衰弱状态,减少跌倒和骨折的发生,改善老年人体能和生活质量。在营养状况的评估上,可定期监测摄入量、体质量变化或采用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等。对于膳食结构的选择,应增加热量、蛋白质、特定微量元素的摄入。研究显示,持续补充乳清蛋白可有效改善衰弱患者的肌肉质量和日常活动功能,能够减少肌少症的发生、发展[10]。因此,建议老年人在每餐摄取20~40g蛋白质,以刺激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维持肌肉生理功能。另外,衰弱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老年人群,而维生素D的缺乏是导致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衰弱患者,建议结合个人膳食情况补充800IU/d左右[11]。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衰弱老年人营养管理的指南,且现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生活方式
缺乏锻炼、吸烟、睡眠紊乱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引起机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而导致衰弱[12]。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应加强对衰弱患者的运动指导,尤其是抗阻力训练、有氧运动、平衡与柔韧性训练等。抗阻力训练可通过训练肌肉的收缩来增加肌原纤维的大小和数量,进而增加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可通过使用阻力带、握力球、哑铃等工具协助练习,运动强度建议40~60min/次,,2~3次/周,至少持续2~3个月[13]。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爬楼梯等可提高老年人的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提升其运动耐力。平衡与柔韧性可通过单腿站立、侧身行走、踏步练习以及手腕屈伸环绕、弯腰摸脚等拉伸动作进行训练,有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13]。中医技术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刚柔并济的运动,具有调神、调息、调形的作用,同样有利于改善肌力,延缓衰弱,且因其方法简单而适宜在老年人群中推广应用。多元化的综合运动可全面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各系统储备能力,已成为干预、治疗老年衰弱的常用方法。此外,吸烟可损害肌肉蛋白质合成,烟草中的化學物质还可激活炎症细胞,促使肌肉萎缩,降低老年人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增加衰弱发生的风险。饮酒与衰弱的关系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12],适度饮酒是衰弱的保护性因素,可能与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相关,但还需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睡眠形态紊乱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如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等,直接导致体内炎性因子增多,而炎性因子等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间接促进了老年衰弱的发生,进一步导致身体疲乏甚至骨骼肌萎缩等不良后果。总的来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老年人衰弱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正如多项研究显示[13-14],老年人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生活方式评分越高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越好,衰弱的发生率或程度越低。
2022103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