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医药发展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应用实践

2022-10-3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梁锦杰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4期 本文字数:2724

  [摘           要]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医药发展史记载着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从医药发展史课程教学入手,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从设置课程思政目标、进行思政教学和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达到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课程教学目标。
  [关    键   词]  中医药文化;医药发展史;课程思政;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146-04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要求内化到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课程考评等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医药发展史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医药起源、历代发展和获得的成就,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医药学发展历史及其发展方向。中医药文化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同时中医药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中医药发展史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中医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医药发展史课程教学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思政元素挖掘和实践应用,在进行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医药发展史课程基本情况
   医药发展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医药的起源;秦汉时期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产生及成就;魏晋隋唐至五代时期葛洪的《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以及其养生理论和防治急性病成就;唐朝时期的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及其大医精诚思想;宋金元时期医政机构、药政机构和医学教育机构蓬勃发展,王惟一与针灸铜人推动了中医针灸的发展,使得针灸得到普及和推广;宋慈《洗冤集錄》开创了法医学专著的先例。此外,金元四大家开展医学流派之争,也推动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明清时期,援儒入医,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推动中医发展上升到新的高度;吴有性、叶天士、薛雪、吴瑭推动温病学说发展成熟,李时珍编著当时中国最系统、最完备、最科学的药学专著《本草纲目》,影响深远;到近代中医西医汇通,促进中西医交融发展[1]。
   二、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当前全国高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也遇到一定的问题。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对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研究,也没有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并及时反思,将精力花在教育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
   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以传统讲授方法居多,思政教育融入生硬,学生被动接受,未能产生共鸣,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知识与价值塑造相融合的教书育人教学模式。
   (三)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教师缺乏多元评价的意识,导致教学未能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2]。
   三、深入挖掘医药发展史中的思政元素
   (一)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
   毛泽东曾对中医药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文化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其核心思想饱含智慧和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是以人为本,中医药本质就是治病救人,“医为性命之学,生成之主,道大任钜”,医者称为仁医,医学称为仁术。《黄帝内经》已经提出以人为本的治未病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药王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在第一卷中从精、诚两个方面论述医者仁心仁术,强调医术要精湛,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者必须要有高尚品德,“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3]。二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人、社会和自然视为一个整体,《黄帝内经》提出以自然为中心、人与自然互感以及整体观念,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老、病、死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人应遵循昼夜节律安排每天的起居才能保持健康,否则人体就会受邪气的困扰而衰。三是中庸和谐共生,即强调凡事都要“适度”,避免“太过与不及”,保持不偏不倚。儒家有中庸之道,倡导“持中守正”的思想方法,反对任何极端主义的行为方式,,中医有水火互济、阴阳平衡等理论,人体脏腑协调、气血和顺才能确保健康。制药也讲求“适中”,明朝陈嘉谟所著《本草蒙筌》提到“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当前,我们需要构建和谐社会,亦是这个道理。

202210302115

相关文章:
  •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 2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 5 浅谈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 6 浅谈开展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 7 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 8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 9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探
  • 10 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探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