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凯凯 李阳 王丽群 曲鹏展 纪核鑫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5期 本文字数:2751
[摘 要] 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地质人才培养最主要的模式。通过对吉林大学地质学科大类招生的跟踪调查研究,梳理了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质人才培养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总的来看,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质人才培养面临冷热专业分化、课程体系优化不够、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学风问题凸显、学业心理问题频发等问题。地质类高校需要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在优化大类招生制度、课程体系、专业分流方案的同时,还应在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专业宣传、学风建设和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下功夫。
[关 键 词] 大类招生;学生管理;地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83-03
大类招生,就是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本科生招生,入学后,低年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高年级学生按照专业意愿进行分流培养[1]。这种培养模式在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欧美高校早已存在[2]。在中国,关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于1988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自2001年9月开始通过建立“实验班”的形式实施大类招生[3]。20多年来,“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参与大类招生的高校不断增多,从北京大学相继扩展到其他“985”“211”高校、一般本科院校,甚至专科院校。不同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大类招生形式[4-5]。大类招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招生和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根据对全国开设地质相关专业的40所高校的统计,2021年实施大类招生的共计24所,占比60%,在开设地质相关专业的“985”高校中占比更是高达91%。不难看出,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多数地质类高校的选择。然而,学界对大类招生对地质人才培养的影响却研究较少。本文将以吉林大学为例,聚焦大类招生对地质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索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为国家地质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质人才培养困境
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1],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到吉林大学地质人才培养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冷热专业分化严重
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冷热分化的问题,地质学科也不例外。以吉林大学为例,从2018年开始,地质学科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培养,地质类专业分流去向包括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勘查)、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勘查)和土地资源管理4个专业。从分流结果来看,超过50%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土地资源管理,而第一志愿选择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勘查)的学生不到专业计划数的25%。专业实力较弱的土地资源管理成为热门专业,实力较强的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勘查)却少有问津。究其原因,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往往取决于预期收入和相关职业的社会声望[5],这就决定了学生选择专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当然,“成绩优先”的专业分流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专业分化。此外,以学院为单位强行将各专业捆绑招生的大类招生方案同樣值得审视,这种方案可能加剧了专业间的冷热分化。
(二)课程体系优化不够
为保证大类招生培养制度的顺利实施,吉林大学于2018年制订了《地质类本科培养方案》,此方案构建了地质学科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课程体系。但是,随着大类招生培养的持续深入,培养方案存在的课程体系问题也开始显现。大类培养阶段专业类课程偏少且缺乏整合力度,仅安排地球科学概论和地质类学科导论课两门专业类课程。其中,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整合力度不够,只能让大家对地球科学进行初步了解,,而且过于偏向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专业,不利于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地质类学科导论课虽为学生搭建了探索地质专业的平台,体现了学校对于大类培养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但因课时较少且缺少实践类课程,对加深学生专业认知、激发专业兴趣的帮助不大。
(三)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大类招生后,学生管理工作出现诸多新挑战,学生管理难度明显加大。此类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班级凝聚力降低。在通识教育阶段,部分学生为了转专业或分流至热门专业,只关注学习,不愿参与班级事务。在专业教育阶段,随着班级重组,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削弱。(2)专业分流阶段的班级重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成绩、性别、心理等来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好的重组方案可以帮助构建和谐班集体,降低管理难度。(3)专业分流后的宿舍分配问题。是否进行宿舍重新分配?宿舍分配方案如何制订?如果重新分配宿舍,就会出现适应和磨合的问题,容易对学生的稳定性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宿舍保持不变,学生则仍然活跃在原来的社交圈,容易导致专业分流后新班级的融合出现问题。(4)信息重组方面。专业分流前后,学生的班级、寝室等信息均发生了很大变动,辅导员等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来重新整理。
(四)学风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吉林大学逐渐放开转专业限制,2019年专业排名前30%的学生具备转专业资格,2020年这一比例增至50%。地质类专业的转专业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转出60人,2020年转出79人,接近专业总人数的1/3,屡创新高的转专业人数使学生的专业思想变得更加不稳定,专业认同感也明显降低。同时,“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亦对地质类专业的学风问题产生明显影响,“成绩优先”的专业分流制度造成了各专业学风的差距。据统计,2019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为3.45,而资源勘查工程(固体)专业仅为2.52,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选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聚集到资源勘查工程(固体)专业,造成专业之间班风、学风的较大差距。以专业分流后的大学物理BII课程为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固体)专业人数相同,挂科人数分别为2人和13人,差距之大,令人错愕。
2022103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