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缪玮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8期 本文字数:2594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是炎黄子孙共同的骄傲。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综合国力中不容小觑的软实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让新一代学子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立足
小学美术教育,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觉传承为目标,挖掘美术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助力。首先解释在
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最后研究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术;教学;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选择等经过长期演化、汇集而成的,属于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它蕴藏在诗词歌赋、戏曲、书法、服饰、文物、节气、生活习俗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资源。美术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有大量以美术形式呈现的传统文化,如陶艺、年画、风筝等。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尝试临摹、做手工、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并锻炼创造美的能力。美术课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艺术元素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智慧精华,那里有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命脉。[1]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教师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传统文化蕴含的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带入美术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中生发民族自豪感,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
(二)有利于丰富美术课堂
小学美术课的特点是趣味性和直观性强,教学时要提供大量的视觉素材。课堂教学如果仅仅限于教材,并不能完全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期演化而来,蕴含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宝库。毋庸置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带进美术课堂,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如蜡染、草编等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美术元素。学生可在前人的艺术创造中,积累大量的美术学习经验,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增加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术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术作品还能让小学生对美术内容进行想象,如欣赏《清明上河图》,学生会意识到一幅美术作品也可以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画面也可以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让美术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也让学生的审美经验变得丰富。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就是学生能够欣赏美术作品,能用美术形式表达思想,有正确的审美观,有一定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2]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美术要先认识“美”的产生与“美”的形成,以及人们是怎样运用“美”和创建“美”的过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如衣服上的图案、日用品的包装、房间的装修设计、小汽车的形状和颜色等,让学生认识到美原来悄悄藏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美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认识到学画画只是美术一个很小的方面,美术能把世界装点得丰富多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不可避免地涉及过去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过去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着先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教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带入课堂,引领学生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的认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与理解能力,总体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中华优秀统文化的原则
(一)选取合适的素材
教师应选择适宜的教育资源。美术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和工具,教材的内容中也有不少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美的作品,教师首先要确保用好教材中的资源,,但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美术素养的前提下,选取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美的精品到美术课堂中。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美术作品,无不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教师教学时,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良好融合。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提升学生的美学涵养,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
美术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趣味性比较高,学生一般比较喜欢。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充满好奇心、爱探索的心理特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若课程涉及某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网上搜索相关主题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让学生勇于尝试去画,动手体验。教师要认识到好的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到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美,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促进学生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合生活实际
我们的现实生活处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有的人喜欢古色古香的家居,有的人偏爱民俗风的饰品等。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与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生活并不遥远,甚至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着在生活中去创造美。
2022111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