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海珍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8期 本文字数:2669
摘 要: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而好的学习环境则取决于好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优劣又与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密切相关。从
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入手,提出新型班级管理理念,分析创新班级管理措施,验证新型班级管理的优势,探讨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使班级管理向高水平方向迈进。
关键词:
小学;班级管理;新型模式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随着科技发展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相应提升,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过去的普及教育范畴,缺乏个性化教育,缺失对学生能力方面的挖掘和培养。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育现状,改变旧的班级管理方法,找到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家综合国力增光添彩。本文基于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做出分析,意在探究新型小学班级的管理模式,为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新型班级管理方式提出浅薄的
建议。
一、小学阶段班级管理现状
(一)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立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及家庭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循规蹈矩是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主旋律,教师的管理方式仍然离不开“指挥”和“威慑”,“立规矩”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被过于强调。从个人卫生到集体荣誉,从学习到养成习惯,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规矩”束缚着学生活跃的思想,压抑了学生的天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就会固化、统一,潜藏在他们身上的天赋也会被磨灭殆尽。
(二)学生普遍缺乏自主性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导,而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班级管理和学生学习依旧存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都由教师占据的问题,学生普遍缺乏自主性,导致对学生产生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缺乏自主性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与成绩;二是缺乏自主性会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培养方面有所欠缺,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面对未加筛选的各类信息,无法做出正确的解读和吸收,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无序,影响了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和培养。
(三)学校教育框架单一化
学校教育的框架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为了促进受教育的公平,学校教育的框架形同“大锅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再到教育评价等,,都呈现出教学单一化的特点,缺乏创新,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普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教辅材料的刷题,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忽略不计,埋没了部分学生优秀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其次是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如前文所述,普遍由教师主导一切,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影响了学生能动性的发展;最后是教育评价方面单一化,以教师单一、主观的评价为主,难免忽视了部分学生在其他能力方面的过人之处。单纯以成绩评价学生,导致部分学生的天赋不被欣赏和挖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且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恶化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
(四)缺乏个性化发展教育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学术思想,“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发展的教导,使不同学生在不同行业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而在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实施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现象还亟须全面开展。非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以追求高分数为教学目标,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而轻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其他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就容易使教育失去其应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二、小学阶段创新管理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
傳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以教师为绝对的领导和决策者,教师占据绝对的话语权,由班干部代为传达,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已经落伍,既无法满足新时代潮流中学生内心真实的需求,又因其绝对的权威性给学生造成压迫感,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叛逆心态。教师在事无巨细地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还会因为亲力亲为的事过于繁杂而疲于应对,难免忽视部分学生及班级事务,因此改变势在必行。
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可以适当“放权”,如在班级会议中公开征集班级管理者,将班级管理事务分为“学习小组”“纪律小组”“生活小组”“文艺小组”“组织小组”等,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再采用小组成员轮流当值小组长、副组长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领导能力及组织能力。关于班长这一职位,除了教师指定、学生选举外,教师可以尝试轮值班长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管理者,以此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习惯等,这样既能锻炼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之间交流。
(二)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学,学生负责学习。学生的一些创新思维刚刚萌芽就被教师的“标准答案”压制,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都得不到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和个性。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要允许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要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将知识学活、学透;同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更像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自我的提升,而不是掌握一些应付考试的知识。
在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将所有事务分为小组任务后,要更加细化每一个小组的任务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例,其目标和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那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小组可以按科目划分为多个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保证每个科目的学习小组都由擅长此科目学习的学生和不擅长此科目的学生组成,以此带动整体科目学习的提升;也可以以综合科目为划分标准,每个小组中的学生都有一门擅长的学科,可以取长补短,交流学习经验。教师还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进程的情况下,让学生当“一日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这种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帮助学生在准备授课和听“一日老师”授课的过程中巩固复习,这种方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gzslib20221119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