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邓龙梅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7期 本文字数:2881
摘 要:低段学生因学习观、发展观还无法完全形成,其主动、认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兴趣。“双减”政策出台后,要求低段不能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这对学习巩固知识有一定影响,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双减”背景下,提高低段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及语文的学习规律,利用“双减”带来的新条件、新环境,合理设计、运用激趣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双减”;兴趣教学
低段的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建立起清晰、正确、稳定的学习观、发展观。
小学教师虽然反复引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正确的学习发展观,但实际上,低段小学生是无法理解、领悟这些理念和观点的,他们不太可能在理想、抱负、责任的驱动下积极主动、认真刻苦地学习。小学低段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其实是兴趣。当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形式感到好奇、产生愉悦体验的时候,就会表现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而当他们感到被迫、无趣、枯燥的时候,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厌倦等负面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精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记忆不认真,从而使其学习质量、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课下的补充、巩固、拓展是必要的学习环节。在小学生不能主动、自觉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往往通过安排课下作业的方式“强制”学生完成学习的巩固、深化、熟练。而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家长安排下依赖课外补习班的补习、强化来保证学习成绩,而“双减”政策使以上这些策略失去了环境、条件,政策明确要求不能给低段学生安排书面作业,且同时取消了与课业有关的校外培训。这样,作业巩固和补习强化两个“支撑点”就消失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保证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与管理,这对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的质量、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效率的基础则是自主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教师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要想有效提高低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几个要点:第一,语文的学习内容特征、习得规律以及教学目标;第二,低段小学生的学情,包括心理、智力、兴趣取向、思维习性等;第三,课堂上与课堂下的学习条件、环境差异,以及“双减”带来的新条件、新环境。下面从课上、课下及课上下均适用的三个角度对激发低段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课上的方法
(一)游戏
提升低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组织学习相关的游戏。因为对这些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孩子来说,游戏对其的意义不仅是休闲、娱乐,而是他们体验、感知和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所以他们对游戏的喜爱是天然的、发自内心的。在课堂上组织进行游戏学习,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极强的学习快乐感,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所组织的游戏必须与语文的学习相关联,是“学习”游戏,而不是其他(如体育)游戏。一旦教师所设计的游戏与语文学习脱钩,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影响教学进度。本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特别是“双减”后,课堂时间弥足珍贵,将课堂时间消耗在与学习无关的游戏上,当然会严重影响正常教学规划、进度的落实,这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质量的初衷是相悖的。二是当游戏与语文学习脱钩时,学生一样可以产生愉悦感、兴奋感,当学生所产生的愉悦感源于游戏而不是语文学习,那么其兴趣的方向就会偏离学习轨道。教师预期是通过游戏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可能是使学生“心生旁骛”。比如,带领学生学习《找春天》一课中“冲、寻、娘、荡、桃”几个生字,教师设计了一个“给点点找家”小游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这几个生字,把每个字中的一个顿点擦掉,然后给学生一张印着顿点的小卡片,让其贴到黑板上组成正确的文字,比一比,看看谁贴得正确、贴得快。这个游戏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又可以提高其对文字的记忆效率。
(二)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从三个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情境通常具有生动的情节,类似小故事(或者本身就是故事类的情境),而听故事是低段小学生特别喜欢的,这与他们喜欢游戏同理,听故事是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生活的重要途径。第二,情境通常有画面、视频,具有极强的直观性。这与小学生感性、直观认知习惯相对应,使其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变得容易一些、效率更高,这可以使学生弱化学习抽象知识的畏难情感,并在学习中体验到更强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愉悦感。第三,情境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差异,或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这样的情境多用于辅助学生理解),或是学生未知的、日常接触不到的场景或事物(针对小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用这样的拓展性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或拓宽其知识视野),无论是哪种情境,都具有激趣作用。前一种生活情境因会使小学生感到亲近而产生学习兴趣,后一种拓展性情境因为调动或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而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描述、展示实物、悬挂图片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灵活使用即可。其中,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值得推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一方面情境资源比较丰富、易取(利用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情境资源,比以往购买挂图要方便、经济得多),二是可实现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比起单纯地展示图片,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辅助其学习的效果更突出。比如,在教学《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两则寓言的时候,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前先观看两个成语故事的动画片,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能被激发出来,而且因为有了直观的印象,他们后面理解课文的效率也就变得更高。
(三)互动
生理学研究发现,小学低段学生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思维集中以及保持固定身体姿态的时间都比较短,一般来说,在一种坐姿和一种严肃氛围下,小学低段学生集中听讲十分钟左右就会出现“坐不住”“开小差”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学生自律性差、不遵守课堂纪律,其实并不完全是,有很大的原因是小学生的生理因素所致。教师在课堂上长时间保持一种讲授方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既可以起到引领学生思维的作用,又可以使学习氛围、节奏产生变化,弱化学生的学习疲劳感,使之生理不适感得到舒解,从而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识字课《中国美食》的时候,教师一边讲教材中的美食和相应的文字,一边与学生互动:“你最喜欢吃什么?”“你吃过什么样的美食?”“你妈妈做什么菜最拿手?”……低段小学生通常对“吃”是很感兴趣的,聊到这个话题,他们的思維就会兴奋起来,会主动与教师互动。教师与学生一边聊、一边把他们提到的美食名称写到黑板上,带领大家区分哪些是中国美食,,哪些是外国美食。这样教学,学生始终不会产生疲倦感,而且还拓展了大家的美食文化知识、拓展了识字范围。
gzslib20221119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