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魏元珍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7期 本文字数:2869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道德與法治教师更需要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充当学生真善美的领路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融合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理念的认识,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需要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而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基于理论内容,落实好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以下将对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行探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融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不同类型的内容通过重组和划分的方式展现出来,其间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经典如名人故事、人生哲理故事以及经典名句都融入教学中,更好地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道德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友谊的天空”单元中就引用了孔子的话“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等经典名句。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单元的教学也显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一样的内涵和层次。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班规”“校规”进行搜集和搜查,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提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材中很多知识重点就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说话要算数”一课就包含着诚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经典名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关爱社会、培养人格修养的重要载体,由此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并实现品质的培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落实
(一)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导入新课的方式往往比较生硬,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的氛围,这就会影响到教师后续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将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的小故事引入新课导入的过程中,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不容易领会一些生硬刻板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前导学阶段运用灵活的方式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这些事我来做”时,就可以引入一些传统的小故事,如古代的子女或近现代的人物帮助父母做家务,或者是孝顺父母的小故事,从而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对接下来学习的知识有了兴趣,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就更为透彻,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就会更加浓厚,同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利用古诗文经典名句,渲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用古诗文经典名句,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将其中的道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在古人的爱国情怀中体会民族责任感。《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经典名句向学生传达了拼搏奋斗的理念,鼓励学生要不断努力。而“老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等名句也凝聚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将这类句子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能促使学生深化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识,进而使其能够在深厚的文化涵养中提升文化自信。
1.充分准备,适度解读
教师需要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适时融入名人名言,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好朋友”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有的学生会主动帮助遇到问题的同学,学生可以从这种方式中深切地体会到友谊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所学习的内容,明白在你遇到问题、麻烦或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并且教师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友谊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去珍惜,与朋友和睦相处,才能使友谊长存。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活动的意义,对道德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为学生后续的生活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论语·学而》中的名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等融入教学中,也可以以古代君子之交为榜样,促使学生将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理念充分融合起来,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2.挖掘故事,适度拓展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知识,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为学生适度地扩展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对课本中的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学“这些东西哪里来”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中都是什么样的物品,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行哪些来自工业生产,并让学生理解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从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中国制造的物品,为学生讲述中国制造背后的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并理解中国的快速发展,并且教师要在其中为学生贯穿一种不怕吃苦、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将这种创新精神延续下去。教师还可以在讲述中国创造的时候,为学生普及中国创造的重要意义,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创造的事物,如东方红卫星、航母等,让学生深刻体会自主创新的意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用好教材的相关栏目,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感知,教师需要充分用好教材的相关栏目切实深化文化体验。例如,开展“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辩论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探究和分享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促使学生对道德内容产生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并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有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课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看一些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领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有了深切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gzslib202211192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