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丽蓉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7期 本文字数:2469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为了进一步加强数学教学水平,教师应全面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学生数学综合水平。通过具体分析,本文总结了“双减”背景下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必要性,探索有效的教学措施,希望能提高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水平。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优化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双减”理念可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能够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的本质。教师需主动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特征来提高其学习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来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其中,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进行合理把控较关键。教师需运用更多样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用迎合学生兴趣倾向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创造更活跃的课堂环境。上述措施不但能够促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还能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进行优化、革新。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具有更明显的逻辑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小学生还未在自主学习等方面形成理想的能力水平,这便导致一些学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排斥心理。对此,教师需深刻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基于“双减”政策的指导来对数学教学工作进行优化。
(一)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需侧重运用启发手段来完成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注重迎合学生的兴趣倾向,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学生即便在课余时间也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会以被动的状态完成课后作业,而是将其作为迎合自身兴趣点的事情。基于“双减”政策的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空间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侧重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任务,从而形成更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后续的成长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最终形成综合素养。
(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有效性能够明显调动学生发挥学习能力。小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意识发展仍然处在初期阶段,因此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以往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仅会通过课后反复做题来实现深化知识理解的目的。上述教学手段无法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便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课后的练习中能够更熟练地运用知识,在拓展新知识方面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提升教学效果较关键。在课后复习环节,学生的态度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促使其在运用知识期间表现得更出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期间,需侧重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态度,在学习中要认真和严谨,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便能够在课后复习环节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二、“双减”政策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一)数学情境信息化
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开展活动。情境主要包括课堂的氛围和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基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技术手段不但能够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革新,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但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运用图片、动画等直观的形式来展示理论知识,更有利于降低學生对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从而辅助学生顺利形成准确的认知。此外,教师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也能够转变以往数学教学的被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在课堂上营造更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讲解“年、月、日”内容时,教师便可基于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带领学生拓展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为此,教师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视频介绍太阳、地球等天体的运动规律。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为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为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为一日。尽管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才能在地理学科中掌握上述知识,但通过教师所运用的更直观的展示方式,学生便可提前理解较复杂的知识内容。同时,信息化手段也能够在课堂上营造更和谐和灵活的氛围,让学生对宇宙的广袤产生敬畏之心。最后,教师还可针对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提出的疑问进行集中解答,这样教师也能够与学生建立更顺畅的沟通桥梁,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施效率。
(二)数学知识游戏化
小学生普遍倾向于参与游戏活动,且性格活泼,这也导致他们在参与课堂活动时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游戏活动在当前的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学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学生较喜爱的教学方式。游戏活动不但能够有效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数学知识相对枯燥,而将游戏形式运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便能够促进理论知识与游戏的相互融合,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施效率。同时,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和设备逐渐发展革新的背景下,用以辅助数学教学活动的游戏形式也更多样化,这对促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均具有较积极的作用。
如在讲解“最大公因数”内容时,教师可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所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标记自己的座位号,此后组织所有学生均到讲台前。让座位号为24的因数的学生站在右边,请座位号为18的因数的学生站在讲台左边。此时会有学生提出问题,自己同时是18和24的因数,应该如何站队。教师和其他学生便可回答让其站在中间。在所有学生均找到自己合理的位置后,教师便可向学生继续提问:为什么同作为18和24的因数的学生要站在中间?学生通过思考便可回答出:因为是24和18的公因数。在上述简单的游戏中,教师便可向学生同步渗透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等概念知识,不但在游戏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同时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有效解决了教学难题。
gzslib20221119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