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小霞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7期 本文字数:2574
摘 要:“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各年级段的作业改革也加大了力度,而要想真正在保障
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基础上,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有效控制学生的作业时间,则需要结合学生年级段的特点,合理地研究作业设计的相关问题。基于此,具体探讨了“双减”政策背景下中段
语文作业设计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双减”政策;中段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作业是最为重要的延伸,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之下,语文作业改革的力度也在进一步增加。但是,针对作业减什么以及如何减的问题,现阶段学者、专家以及一线语文教师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的探讨,针对学生作业改革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还缺少必要的探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的研究成果很难被落实到实际的作业设计过程之中。对此,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双减”政策下中段语文作业设计的相关策略。
一、创新作业形式,培育学生学科素养
有效转变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传统的形式设计以及内容设计,教师要设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打破循规蹈矩的作业设计模式,使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激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要对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年级的作业时间和作业数量进行统筹调控,在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好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工作,加大对跨学科作业以及弹性作业的探索力度。除此之外,在实际进行作业内容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真正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确保所设计的作业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对作业内容进行创新,对作业形式进行丰富,使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够真正得到有效培育。
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的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回顾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大意进行有效的梳理,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认知绘制思维导图。众所周知,思维导图本质上属于一种发散性的学习工具,借助符号、线条、文字与颜色等,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人脑内部储存的关键信息呈现出来,其主要利用的是学生的分散性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价值。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对学生信息提炼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育,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而且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融入美术绘图的相关技巧,也能使知识之间真正实现跨学科的有效融通。语文本质上是一门具有较强开放性特征的学科,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见到语文知识的影子。因此,教师在实际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为学生营造开放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不仅要能在作业内容上得以体现,而且需要在作业形式上得以体现,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为学生设计实踐、绘画、朗读、写作、表演等类型的语文作业,使学生在接触不同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感悟,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差异,分层进行作业设计
在分层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主要依托的是多元智能理论中所提出的学生主体差异性特征,将模式统一、尺度统一的传统作业设计成有梯度与差异性的作业。在实际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到群体共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给予足够的尊重,结合多元智力理论对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智能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自身在智能方面的优势,真正做到扬长避短,进而达到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的目的,,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为了使“双减”政策的号召得到有效响应,在实际设计分层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1+X”的基本原则,所谓的“1”主要指的是设计的作业要能够体现全体学生的共性,“X”主要指的就是所设计的作业能够有体现学生个性的部分,依托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情况以及知识掌握情况,从作业数量、作业类型以及作业难度的角度出发,合理地进行作业分层,使所设计的作业能够更多地体现出选择性和针对性的特征。除此之外,教师在依托“1+X”理念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实际过程中,也可以将所设计的作业划分成基础类以及拓展类两个大类,拓展类作业布置可以依托本校的校本课程以及本地区的特色课程,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漫无目的地设计分层作业,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精确把握分层的标准,使作业设计的过程能够真正做到化繁为简,保证实施的精准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夜书所见》这首古诗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存在差异性,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体现着一定的差异。针对上述情况,在实际落实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并且通过分层设计对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给予必要的尊重。在实际针对这首古诗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完成基础类型的作业,包括对文本中生字词的掌握、文本大意的理解以及文本背诵等。而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继续布置拓展型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型作业的基础上尝试对文本进行翻译,并且对自己的翻译成果进行整合,将其转化成一篇随堂小练笔。这样的作业方式一方面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了语文基础较好以及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又避免加重语文基础较弱学生的负担,有效地契合了“双减”政策背景之下提质增效的语文作业布置要求。
三、创新评价方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也在积极地进行多元评价体系的倡导,但是由于很多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带来的影响,还部分存在“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素质缺少全面以及整体的认识,尤其忽视了对学困生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对很多学校来说,在管理教师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以班级成绩作为对教师的工作效度进行评判的标尺,这也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得不墨守成规。但是,伴随着现阶段“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为了净化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有效的优化,教师需要主动转变观念,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gzslib20221126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