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闫立琼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553
诊断式评价即是预测学生的学习水平、技能掌握情况、心理活动状态,更好地判断学生能否满足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以此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化教育,确保教学方案符合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为了保证基于学情的
小学语文诊断式评价能够有效实施,本文将围绕以下八种实践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一、把握全局、立足整体,确立教学方向与目标
各学校需充分贯彻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教育要求,切实发挥课程评价功能,重视其诊断与激励作用,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要充分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学期为时间节点,立足于全局,准确把握整体脉络,切实发现实际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确保教学方向与目标科学、合理。教师在制订学期语文教学方案时可参照学生的假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假期学习情况,开展学前检测工作,综合学生以往的学习表现,,并发放调查问卷掌握现阶段学情。以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诗三首》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文体诊断活动,借助信息科技与网络平台,通过交流软件掌握学生对短诗的学习情况,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能够富有感情地流畅阅读短诗,且部分学生对短诗所要传达的思想有一定认知。其次,教师要利用随机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阐述短诗所描述的场景与内容,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把握短诗所表达的内容,但对短诗的中心思想与情感脉络方面仍无法完整阐释。再次,要完成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诊断,本单元的《繁星》短诗选自作者冰心《繁星》诗集,因此难免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带领学生把握短诗中的哲学知识,学习诗中包含的爱与美,使学生在朗读时饱含真情,深入感受文体特征,准确把握诗中哲理。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字词的训练力度,使学生能够从诗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对童真的呼唤,充分学习短诗的写作手法,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减少文本内容的拓展时间,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习短诗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也能自主进行简易短诗的创作。最后,教师要合理分配课时,如《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各1课时,写作、口语交际2课时,语文知识分享写作2课时。
教师在基于学情开展小学语文诊断式评价的过程中要切实遵从科学规划、立足全局、准确诊断的实施原则,进一步确立教学方向,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意愿,以此確定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期、单元的教学计划需要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在保证整个班集体教学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个人诊断结果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修正与调整,充分发挥诊断式评价的作用。
二、明确起点,做好学情分析,保证教学设计合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递效率,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需要做好教学方案的高质量设计,而想要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便离不开对学情的全面分析。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设计合理,教师需要对学生学情采取诊断式评价,做到“了如指掌、明察秋毫”,确保后续的教学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充分利用诊断式评价结果,安排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并组织与学生匹配的教学活动,降低语文知识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距离感与陌生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比如,在开展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的教学时,通常需要为每一首古诗词分配一个教学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较多,主要为了传授学生关于乡村文化的知识,其中古诗词三首中的《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与农村生活有关,虽然学生以往学过许多古诗词,但大多是以抒发作者情感的内容为主,而与乡村文化有关的古诗词接触较少,对相关文化习俗了解不多,知识存储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可预先设置共赏乡村文化的热身课,帮助学生预习有关田园生活的文化习俗,并扩充教学时间至4课时,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分层教学
我国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应当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为实施前提。这一要求可理解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性,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使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但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调整,使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学习经验得到诊断式评价,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个人知识储备制定良好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方法的层次化。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教学时,教师需要在完成诊断评价后制订一系列教学目标,对于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将其学习目标定为:理解词语含义,找出“四季之美”的主要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用于描述“四季之美”的词句,并完成相应造句。例如,秋天最美是黄昏,当夕阳照射西山时,归鸦会急匆匆地飞回巢里,成群结队的大雁也在空中比翼连飞,让人感动,当夕阳西沉、夜幕来临之时,那一声声虫鸣也使人心旷神怡,由此便可充分体会“四季之美”。而对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可带领其加深对形容词内涵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并以层层递进的形式提出启发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逻辑的延伸。比如,夏天的黄昏美在哪里?鱼肚色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作者的创作情感又是如何。而对语文水平十分卓越的学生,其本身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出众,教师可直接进行以读促写的教学,要求学生模仿《四季之美》文章创作自己眼中的四季,帮助学生做好语言构建,加强思维的发散,做好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够运用自身语言表述所观、所想,实现审美创造。
差异性教学的重点在于科学分层,教师要充分运用诊断结果,根据学生的表现设定适合的教学目标,有侧重点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语文知识水平的提升,加强与教师、教材之间的对话。同时要注意分层式教学并非是指将教学过程进行割裂处理,也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优、良、中、差,而是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转变,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gzslib2023010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