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周萍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2期 本文字数:2621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小组之间彼此互助、交流想法,共同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评价依据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小组成员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主动思考、学习并提出方案,还有责任与义务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学习,最终达到全组每个
学生都掌握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且能影响他人的能力。小组合作技能的高低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否有效。本文将从培养低年级学生
数学小组合作技能的重要性说起,,切实分析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解决措施。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
数学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使小组学习有效地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发展,掌握合作技能并倾听、理解、评价他人的观点。掌握合作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与他人展开合作,以期达到最佳的解决效果。同时,调查研究发现,正确进行小组合作式数学学习的班级,数学成绩明显好于其他班级。总之,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不仅有利于數学能力的提升,更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着深远持久的作用。
二、影响低年级学生数学小组合作技能培养的重要因素
(一)合作式学习空具形式,缺乏实际效用
第一,教师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如制订的合作任务不当,有些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便可得出答案,有些问题难度过高。再比如强硬将合作式学习照搬到课堂,为了营造合作式学习而开展合作式学习,导致课堂上出现小组内成员参与度低、小组以个人看法代替小组讨论等情况。第二,成员分组搭配不合理,部分组别是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能力强劲的学生,而有些组别完全相反,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不利于合作式学习的开展,这最终导致合作技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合作技能缺乏,小组协作效率低下
低年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未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常见的情况有:(1)学生尚未经过独立思考,便开始讨论。(2)讨论过程中常出现不善于倾听、理解与分析他人观点的现象,有些学生不善于合理分工,学生之间功能不清晰,导致记录、发言等角色缺失,影响小组讨论成果的整理输出。
(三)监督与评价环节缺失,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低年级学生难以有效集中注意力,喜欢玩耍,很容易将分组学习变为小组游戏。低年级学生的总结反思能力较差,难以有效地总结本次小组合作中的收获,评估优缺点以及认知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合作技能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合作式教学的目的,合理创设情境
明确教学目的,制订合理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指引,这是小组合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如果教学目的不明确,学习任务不合理,既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也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式学习的反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及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应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为学生预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如在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过年,爷爷和奶奶每人给你100元压岁钱,你一共有多少压岁钱?”当学生说200元时,接着问:“如果外婆和外公也每人给100元呢?”当学生回答出答案时,继续追加“爸爸与妈妈呢”。引导学生发现在每人给100元的情况下,给钱的人数与压岁钱总数的关系,抽象出乘法的概念。并让每个小组尽可能多地举出相关案例。在除法学习时,就可以利用案例为大家创设情境:“假如把压岁钱都还回去,每个人还100,要还几个人?”让大家分组按照抽象乘法的方式抽象出除法的概念,在合作式学习中有更强的参与感。
(二)合理分配小组,增强小组成员间的互补性
合理分组并搭配小组,以“组内异质,组外同质”为原则,打破以学号或者座位分组的模式,这样容易造成小组水平差距大、组内分工不合理的现象出现,而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并考虑分组意愿,以此为依据划分小组。
如在二年级上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可以让小组中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使得学习较好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进一步的巩固了解,而对在加减法混合运算中学习较慢的学生,同龄人的讲解由于更加符合这一年龄段的认知,会比教师的讲解更加容易理解,从而使其掌握学习内容。再比如在“认识方向”这一章节中,需要学生选择一个观测点,以此为中心绘制地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负责协调成员、控制进度、分配任务的小组长,搜集不同方向建筑的搜集员,绘制成果图的小画师,展示并讲解小组成果的汇报人,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充分意识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在协作中学会更多的硬知识,掌握更多的软能力。
(三)在小组讨论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
有些课堂上,学生尚未经过独立思考,教师就让展开小组讨论,此时有些学生已经有初步想法,但并不成熟,容易导致小组的思路跑偏,且想法为一家之言,不够成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为新知识的构建提供准备。
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部分,为了解决题目中给出的问题,需要把参与活动的人分类整理,首先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给出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有的学生按照学生和教师分类,有的学生按照活动的不同类型分类,有的学生按照性别分类。接着让小组内成员讨论,得到不同的方案与结果,刚好回答了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获得了新的方案。思考题中的按不同标准为组内学生分类,同样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方式给出答案(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再和组内成员交流针对具体问题选择最优方案(先和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分一分)。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优势,也可以让学生与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切磋想法与观点,得到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考方向、不同认识、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