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福盛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562
一、引言
中职院校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对教师提出文化育人的要求,让广大教师全面解读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推动学生个人素质的养成。教师可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之中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将他们打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国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整体较低,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教学引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值得学习的民族精神,囊括了这个民族的特质,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及进步。其中,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价值观以及思想已经深刻印在了中华儿女的脑海之中,所有中华儿女应该将其发扬光大。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和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为此,中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其血脉在于文化,对于该民族的人民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依然在于文化。我们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具备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要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和价值,首先是全面把握并学习理解传统文化。而无论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促进其进一步发扬,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语文教学,在该科目中给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表现包括如下两方面。
(一)能够让语文科目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根据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往往会采取板书模式教学,但是该模式往往比较死板,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而且整个课堂氛围也不够活跃,甚至处于沉闷的状态。然而在这一科目的教学中渗透了传统文化之后,教材内容会变得更加有趣、生动,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不仅如此,在教学环节,针对教师的点拨或者指导,学生也不是一味顺从,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感,以后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及时转变以前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态度,最终使课堂教学质量更好,效果更佳。
(二)能够让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截至目前,我国依然提倡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当前所继承的文化往往都是精髓,而将这些精髓引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在教学中,教师也会采取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从而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此外,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让他们可以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中职教育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
(一)教育传播方式过于单一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不够,中职语文教育水平也比较低,效果较差,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比較大。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中职院校的传播方式过于单一,渗透方法也不够合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参与一些课外的讲座,大部分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渠道过于匮乏,这样的教育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自身问题
一些中职学生的身心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而且语文课程教学效果一般,学生不认真听课,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效果也比较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合理的方式来改进这一现状。
五、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
(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传承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知识的载体及表现形式都和当前的思维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对古人的思想以及言论,学生都无法全面理解,不能了解其内涵,也无法把握其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文言文。而这种情况也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同时也造成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较差。对一些古籍名著,他们更是没有任何兴趣去阅读。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引入传统文化,并将其相关思想和内容与当前的教育结合在一起,要尽可能利用当前的白话文来阐述古人的思想和文化,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其中介绍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事实,但是都是采取现代汉语表达形式,所以人们掌握起来也非常容易,教师应该借鉴他们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共同进行分析和探索,深层次把握其中的含义和价值,使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作用,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从课堂出发探索多元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会朗诵自己所熟知的诗词。因此,我们提出了“品味名家诵读”的构想,让学生自己朗诵,让他们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的愉悦情绪,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如《雨霖铃》《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作品,都被大师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有的深情,有的热情,有的豪迈。通过集体晨读、教师情感分析、名家朗读录像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他们组织了一个课外朗读俱乐部,以课本为中心,每周进行一次固定的训练。随着朗读的水平越来越高,社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朗诵大赛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如今,不仅上课时能听见学生大声朗读,还在晚自习、午休、早读的时候,还能听见从学校里传出的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