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军兵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619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近年来初中教学工作逐渐有了崭新的突破,针对初中化学教学,新课改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敢于突破传统,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运用全新的理念,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优质的化学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自信心。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要及时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化学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抽象的知识特征使大部分学生对化学望而却步。部分化学教师不注重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对化学课不感兴趣。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有时是难以理解的,学生在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无法理解课本知识,不利于学生之后的学习发展。一味地只进行板书书写,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学生化学成绩的进步。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充满了兴趣,那么他就会对这件事情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初中生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心,当他们知道有化学课程这一学科时就一定会产生好奇的想法:化学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生活中有哪些化学现象?
例如,“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寻找灭火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多只火柴堆放在一起,然后点燃,当火柴烧起来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怎么才能把火柴熄灭呢?有的學生肯定会想当然是用水将其浇灭,还有学生可能会想可以用布将其盖住,这时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土,把土放在燃烧的火柴上,这时火柴熄灭。当看到教师的实验时,学生定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土也能将火熄灭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更加充满了欲望,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改实施之前,课堂学习氛围不高,对知识点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不会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这样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目前新课改已经全面实施,并且教学要求也逐渐完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改变教学习惯,敢于突破传统,结合多方面的实际来为学生讲解化学知识,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讲解,设置相关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解答,当学生解答不了的时候,教师再进行化学专业知识的渗透。例如,铁为什么生锈、磷为什么会自燃?为什么氢气球能飞向天空,为什么煤气泄漏会中毒甚至爆炸?一系列的化学问题,学生会很难回答,这时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丰富认知,积累生活常识。另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在讲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先给学生展示缺乏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图片,如大脖子病、佝偻病、侏儒症、氟斑牙、氟骨病等。再如,学习蛋白质部分相关知识时,以事件进行导入,并配上评价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积极展开师生互动,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课程一部分是理论的讲解,大部分是化学实验,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答案,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深刻,学生与教师之间应积极互动,探讨答案,提高学生成绩。
例如,在“钢铁的锈蚀与防护”教学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我们怎么才能防止钢铁的锈蚀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如生活中铁栅栏会涂上一层漆,这样就是防止钢铁锈蚀的一种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积极互动,能够减少学生在课堂中的疑问,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善于提问且有技巧的老师,对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提问顺序也是有技巧的,能力稍弱的学生或学困生通常放在两个优秀生之间提问,这种安排顺序对增强能力薄弱的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非常有帮助,他们会不自觉地让自己融入课堂氛围中或感知到自己得到了教师的欣赏、认可,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启发。
(四)采用微课实验,促进知识全面吸收
化学实验比较危险,所以教师很多时候都只是运用教材中的实验图片讲解化学知识,但是单纯的文字渗透,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动力,同时单一的讲解形式,也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一定的质疑,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快速吸收。为了有效、直观地了解化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课前实验,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危险发生,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化学知识,促进观察能力的锻炼和对化学物质性质的有效记忆。
例如,讲解溶液的酸碱性时,教师可以在实验室里选用酸碱程度不同的液体为学生讲解。这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像硫酸、盐酸或者过氧化氢溶液等一些带有腐蚀性的液体,所以教师利用微课的形式能够有效避免危险。教师可以用酸碱性试纸,详细地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视频,这样通过试纸的变化以及教师在视频中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快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微课的实验视频教学也能够便于重复学习,提升微课教学的应用价值。
(五)展开课堂实践锻炼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时间比较长,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大多数以硬性灌输为主,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明确的认知,,上课时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这样的学习形式会让学习心态更加消极,同时对化学知识的运用也不会有深度的探究意识。为了使教学有长远的发展,现阶段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也要制订课堂实践环节,鼓励学以致用,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分组,在实验室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教师首先明确讲解操作步骤,然后让小组内讨论操作步骤的实施方案,最后统一正确流程顺利进行实验,让每个组员都能够全面地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流程。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对化学物质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当教师询问实验现象时,学生也能够轻松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