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活动课堂的策略研究

2023-02-1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白海平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728

   摘 要:初中语文是初中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影响着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内容的吸收和学习,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对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国内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了提高学校培养人才与未来社会的契合度,在教育界开展新课改,深度学习理念、生本理念是新课改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在深度学习视角下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六点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语文;活动课堂
   新课改施行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创新,课堂质量获得一定提升,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教师逐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但部分教师自身的引导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不深入、活动组织较散漫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层,不利于其知识内容的深入认知和思维的纵向深入发展,为了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这一现状,特开展本研究。
   一、坚持生本理念,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要明确深度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的建构过程,学生才是深度学习理念中的实施主体,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在设计教学活动环节、选择教学活动内容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参与、探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1]。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本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描写济南冬天的一篇写景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语文活动课程。《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二篇,学生在学习第一篇写景散文《春》时已经学习了一些景物的描写方法,也对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有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同学们,你们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引发学生关于冬天的讨论,炒热语文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走近作者环节后,开展多样化诵读活动,整体上体会作者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自主阅读、探究,进一步分析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找到重点字句,如圈出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评价性的词语或短语,发现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相比是无风声的、响晴的、温情的,通过对比说明济南是“宝地”的看法。学生阅读并找到文章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探析写作手法的运用对作者的情感表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从整体到细节对文章进行赏析。
   二、尊重学生差异,语文活动分层
   深度学习应是每名学生的潜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激发,这要求语文教师对本班学生有全面、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语文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潜力、学习态度,为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基础。个性化教育是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深度学习发展机会的重要保障,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知道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将班级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并为每个层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形式、课堂作业,在学生进行同一语文活动内容时,教师也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区分,加强对语文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保障每名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在主动思考问题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2]。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天净沙·秋思》一课为例,本曲是马致远抒发自身思乡之情所作,全曲意象丰富,情景交融。《天净沙·秋思》语言表达、词语含义等都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各有差别,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符合自身水平的发展,教师要将班级学生进行能力分层,确定不同的层级目标,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C类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了解元曲中都涉及了哪些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意象总结、分析情况,引导其找全意象,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B类学生要通过自主阅读与同伴交流对元曲中涉及的意象进行自主总结、分析,理解每一个意象背后体现出的情感,在头脑中构建元曲描绘的画面,实现情感上的代入。A类学生以自主探究为主,并对元曲结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主要意象、重点实词,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枯”“老”“昏”等实词的情感加强作用,并能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全曲背诵。
   三、利用教材插图,开展探究活动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来源,教材插图、文本内容共同构成了语文教材,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文本内容的解析上,忽视了对插图的学习,语文教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教材中的元素都是经过细致筛选保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插图作为其中的构成要素,不仅起着美化排版的作用,更与文本内容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插图开展语文探究活动,找到插图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辅助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实现图文思维的连接、转化,实现文本的深层解读[3]。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台阶》一课为例,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也是贯穿于全文的线索,全篇文章围绕“台阶”开展,多次提到父亲觉得家里的台阶太矮,在父亲与台阶的故事中生动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在学习本篇文章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情感,从不同的故事情节中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面对人生的心态。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台阶》,从中找到能刻画和反映父亲人物形象、精神的语句,对父亲的形象有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分析插图中父亲的形象是怎样的,是从哪个元素中感觉到的,将文本内容与教材插图结合来看,,让父亲的人物形象更立体、全面。文章以“台阶”作为行文线索,教师提问:“父亲在文中几次提到家中的台阶太低,分别都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家中的台阶最后达到父亲心中的理想高度了吗?”“父亲建了幾级台阶?”“为什么建9级台阶?”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台阶在父亲心中的地位,父亲是如何将家中的台阶从3级修建到9级的?让学生在台阶数量的变化中感受父亲朴实、不屈、积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父亲的赞扬之情,实现对文本内容全面的深入理解。

相关文章:
  • 1 “双高计划”引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创
  • 2 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庭院设计与营造课程资源构建与
  • 3 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研究
  • 5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研究
  • 6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人才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
  • 7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智慧教务管理研究
  • 8 浅析高校教务系统建设过程及管理建议
  • 9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 10 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